正文 第20章 果敢離開這樣的想法(5)(3 / 3)

生活像一團火,能使人感到溫暖,也能使人感到煩躁。經受了得與失的考驗,人生就會變得和諧快樂。

對於得失,態度要坦然。所謂坦然,就是生活所賜予你的,要好好珍惜,不屬於你的,就不要自尋煩惱,此其一;其二,就是得失皆宜。得而可喜,喜而不狂;失而不憂,憂而不慮。這種態度,比那種患得患失、斤斤計較的態度要開朗,比那種得不喜,失不憂的淡然態度要積極,要有熱情。因為患得患失是不理智的,得失不計是不現實的。該得則得,當舍則舍,才能坦然地麵對得與失,找到生活的意義。這樣的得失觀才是比較客觀而又樂觀的。對於得失,認識要分明。在生活中,有的得,不是想得就能得的,有的失,不是想失就可失去的;有的得是不能得的,有的失是不應失的。誰得到了不應得到的,就會失去應該擁有的。當嗜取者取得不義之財的同時,就失去了不應失去的廉正。因此,當得者得之,當失者失之,不要得小而失大,亦不要得大而失小。

對於得失,取舍要明智。必須權衡其價值、意義的大小,才能在取舍得失的過程中把握準確,明白該得到什麼,不該得到什麼;該失去什麼,不該失去什麼。比如,為了熊掌,可以失去魚;為了所熱愛的事業,可以失去消遣娛樂;為了純真的愛情,可以失去誘人的金錢;為了科學與真理,可以失去利祿乃至生命。但是,決不能為了得到金錢而失去愛情,為了得到性命而失去氣節,為了取得個人功名而失去人格,為了個人利益而失去集體乃至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得與失之間並不是絕對相等的。在某一方麵得到得多,可能在另一方麵得到得少;在某一方麵失去得多,可能在另一方麵失去得少。比如,有的人在物質上得到得少,失去得多;但在精神上得到得多,失去得少。有的人則在精神上得到得少,失去得多,卻在物質上得到得多,失去得少。由於各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是絕對相同的,各人在得失上也不可能絕對相等。人生在世不可能得到所有的東西,也不會失去所有的東西。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隻是多少的問題,大小的問題,正反的問題,時間的問題。

總之,患得患失隻會讓我們停步不前,永遠不可能到達成功的巔峰,隻有離開這個思維誤區,我們才有可能擁有那種美妙的高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