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角度二十一 人生最大的破產是絕望(2)(2 / 2)

魯迅先生在他的《內外》中寫道:

莊子曰,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次之者,兩害取其輕也。所以,外麵的身體要它死,而內心要它活;或者正因為那心活,所以把身體治死。此之謂治心。

細細品味,不禁感動於魯迅先生的胸襟。強國先要強心,真心不死,世事還有什麼可悲哀的?

有個國外的故事是說來諷刺移植小組的,說一個人坐在天台邊緣,擺出跳樓的架勢,引來觀者甚眾。此君大呼:不準靠近我,否則我就跳了!有白大褂者持筆紙走近,曰:你跳之前,我們能不能談談你的器官捐贈的問題?

輕生者得知自己的心肝肺腎角膜甚至皮膚都將被用作救治病人,他竟勇敢了起來,放棄了愚蠢的自殺念頭。

故事可以用兩種思路來解讀:其一,即使你在感情上物質上都一無所有,你的身體就是你最大的財富。其二,任何憑一時衝動產生的極端消極的想法,都經不起反問和推敲。事實上,這位移植小組的人員正是借用本職工作進行了一次成功的自殺幹預,他的成功之處在於幫助尋短見者重新認識了自己,至少找回了一個繼續活下去的理由。

高年資的護士說,夜裏跳樓的病人往往是攔不住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看不到樓的高,也就沒有了對死的恐懼。想自殺的人在被消極情緒主導的時候,周圍人非暴力的言語勸阻通常無效,因為此時他們的心靈已完全包圍在自圓其說的惡性循環中。突破這種自縛狀態的方法有兩種,其一是讓他們直麵死亡,讓恐懼的情緒壓過消極的愁思,其二是喚醒他們心中殘留的希望,重燃心火。而事實上,第二種方法往往更有效。莊子說:“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便是此意。

有一本暢銷的圖畫書叫《生命的意義》,有一個十八歲得淋巴瘤的男孩子在化療病房裏讀它。十八歲的孩子大概不大能理解生命本身是無意義的,就等你在生命的過程中賦予它意義這樣的話吧。但此書激起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當說起死亡二字,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讓人在驚訝之餘心中頓生敬意。

有兩個好朋友一同去旅行,突然一隻狗熊把路擋住了。一人急忙上樹,試圖隱藏在樹枝叢中。另一個人,料想他必然要被狗熊襲擊,便平躺在地麵上,狗熊向他走來,用鼻子觸他,嗅遍了全身,還用爪子動他,嘴在他的耳邊拂來拂去。他屏住呼吸,似乎死了的樣子。難熬了一段時間以後,狗熊很快離開了他。狗熊走了之後,樹上的朋友下來和他相見,並且開玩笑地問道:狗熊在你耳邊不停地低聲說些什麼呢?

他極為嚴肅地回答:狗熊給了我簡短的忠告,在死亡來臨的時候不要害怕,不要絕望,你如果害怕、絕望,死亡就真的來了。

心不死,何懼死?死不懼,何事可懼?其實,就是這麼簡單的生活邏輯,可以使人充滿勇氣。

維克多·弗蘭克說過:

當一個人遭遇到一種無可避免的、不能逃脫的情境,當他必須麵對一個無法改變的命運——比如罹患了絕症或開刀也無效的癌症等等——他就等於得到一個最後的機會,去實現最高的價值與最深的意義,即苦難的意義。這時,最重要的便是:他對苦難采取了什麼態度?他用怎樣的態度來承擔他的痛苦?

我下麵要引證一個清晰的例子:

一位年老的醫師患了嚴重的憂鬱症。兩年前他最摯愛的妻子死了,此後他一直無法克服喪妻的沮喪。現在我怎樣幫助他呢?我又應該跟他說些什麼呢?我避免直接告訴他任何話語,反而問他:“如果是您先離世,而尊夫人繼續活著,那會是怎樣的情境?”他說:“喔!對她來說這是可怕的!她會遭受多大的痛苦啊!”於是我回答他說:“現在她免除了這痛苦,那是因為您才使她免除的。所以您必須付出代價,以繼續活下去及哀悼來償還您心愛的人免除痛苦的代價。”他不發一語地緊緊握住我的手,然後平靜地離開我的診所。

痛苦在發現意義的時候,就不成為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