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角度二十三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癡迷(2)(2 / 2)

有一次年老的師父洗澡,古靈禪師替他擦背,忽然拍拍師父的背說:“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聖。”師父聽了便回頭一看,禪師趕緊把握機緣又說:“佛雖不聖,還會放光哩!”但是師父仍然不開悟,隻覺得徒弟的言行異於常人。

又有一次,師父在窗下讀經,有一隻蒼蠅因為被紙窗擋住了,怎麼也飛不出去,把窗戶撞得直響,於是又觸動了古靈禪師的禪思,他說:“世間如許廣闊,鑽他驢年故紙。”並且做了上麵那首詩偈,意思是說:蒼蠅!你不去尋找可以出去的正道,卻死命地往窗戶上撞,即使身首異處也不能出頭呀!實際上這是在暗示師父,參禪應該從心底去下功夫,而不是“鑽故紙堆”。

誠然,我們擁有的是兩個世界——向前的世界和向後的世界,向前的世界雖然積極,而向後的世界卻更遼闊,我們惟有看清這兩個世界,才能真正擁有世界。

生活的藝術之一就是要知道什麼時候收,什麼時候放,什麼時候進,什麼時候退,因為生活即是矛盾:一方麵它鞭策我們不懈追求,另一方麵又強迫我們在生命張結時放棄一切,或者明白退是為了更好的進。睿智者說:“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時,他緊握雙拳;離去時,卻鬆開了雙手。”

對於愛情、婚姻、理想、前途……

雖然——

浪漫的愛情充滿想象;

幸福的婚姻令人甜蜜;

美好的理想令人神往;

錦繡的前途人人渴望

……

但是——過於執著隻能給人帶來無窮的煩惱,可是無論怎樣,所有的一切終會被時光掩埋,最終連我們自己也將被青草埋沒、沒人記得了,但所有天天看見的景物並沒有因為我們的離去而變得憂傷,也沒有因為我們的痛苦而變成慘淡,太陽每天都從東方升起,生活並不因為這些而改變。

這就是生活,無論發生了什麼,悲的、喜的、快樂的、傷心的,活在世上的人除了接收外,別無他法,漫漫的人生路還是得不停地走下去、走下去,麵對生命的變化多端,不能拒絕、不能逃避!

所以,何必沉迷於這些,凡事不必過於執著!

4.清除物障,直悟根本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殘編斷簡封固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豔舞湮沒了。學者必須掃除外物,直覓本來,才有個受用。”

這是一則講“清”與“淨”關係的格言。“清淨”二字,包含著“破”與“立”兩方麵的內容。“清”是“破”,即格言中所雲“掃除外物”。“淨”是“立”,即格言中所雲“直覓本來”。為要“直覓本來”,必須“掃除外物”。

格言講了兩種“外物”。

一種是堆積在我們頭腦中的垃圾般的知識。許多號稱知識分子的人,他們實際上是被知識蒙蔽而陷於愚昧平庸的可憐蟲,他所懂的是人家都懂的東西,所以叫“殘編斷簡”。“知既知為不知,知不知方為知”。而大多數人是知既知就固步自封,而且拿著殘編斷簡中尋章摘句的所謂知識作為教條去經營別人,把別人也誤導進他那混濁不清的世界,貽誤一生。《論語》中有“一言可以喪邦”的說法。一個被僵死教條封閉而失去了清淨心的人是不可能興邦的,他隻會喪邦。

另一種“外物”是對人的感官有強烈刺激的物質誘惑。“妖歌豔舞”就是諸如金錢、美色、名譽、地位等外物的代名詞。李澤厚先生說過一句很深刻的話:“我與你”的世界總被“我與它”的世界阻擋。這句話中的“它”指的也就是這一類物質誘惑了。“它”是橫在人與人之間友愛、平等關係的魔障,可以令善良變為醜惡,正直變為虛偽,純潔變為肮髒。隻有用清淨心清除了這種魔障,才可以由“我與它”重歸“我與你”,恰如從寒冷的冬天重新回到溫暖的春天。《菜根譚》另一則格言指出:“人身隻為欲字所累,便如牛如馬,聽人羈絡;為鷹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無欲,天地也不能轉動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況一切區區之物乎!”念念清明,無欲無求,這在塵世之中是很難做到的。但“一念清明,淡然無欲”,這在處理人際關係的關健時刻卻可以做到。例如在“要人,還是要錢”二者隻能擇一時,稍有清淨智慧的人會選擇前者而不會選擇後者,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