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角度二十四 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3)(1 / 2)

心理因素,對癌症病人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有位專家說:

目前,盡管癌症的奧秘還有待進一步揭示,但有一點卻可以明確,即它與心理因素關係密切。心理因素既可以致癌,也可以抑癌;既可加速癌症的惡化,也能使癌症病人奇跡般好轉。已經肯定的是,內向、憂鬱、壓抑,將悲傷、怨恨強咽在心中,屬於經常性負性情緒的人,最易患癌症。而性格堅強、豁達開朗的人即使患了癌症,也比性格內向、憂鬱、壓抑的人康複得快。

我國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91歲高齡時,被確診為直腸癌。從文獻上看,凡年過80歲的老人就不宜做手術,可馬寅初不向癌症屈服,堅持要求做手術。醫院做不了主,隻好上報中央,經周恩來總理同意,先後進行兩次手術,均獲得成功,這打破了醫學文獻上耄耋之年不能動手術的記錄,古今中外實屬罕見。馬寅初手術後康複得很好,一直活到1982年5月逝世,終年100歲。馬寅初不僅是學術上的明星,而且也是抗癌明星。他堅持真理,樂觀豪爽,不向癌症屈服,這是他健康長壽的精神支柱。

生活中有許多人得知自己患了癌症之後,不像馬寅初老人那樣坦然對待,他們往往會出現下麵幾種心理變化:

恐懼,表現為對病症發生強烈的恐懼感;日夜擔心治療無效。這主要是因為癌症確是令人恐懼的疾病,人們往往把癌症與死亡等同起來。由於不少癌症治愈率低,化療、放療存在一些副作用,因此這些都會給患者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

憤怒,主要表現為情緒不穩定,遇事易激動,甚至與親屬、病友、醫護人員發生衝突。病人不能忍受癌症帶來的壓力和痛苦,整日擔心患病對家庭、工作、前途和經濟收入帶來的影響,因此常感到周圍的一切都不順心,變得固執;偏見和不理解身邊的人和事。焦慮焦虐是癌症患者對疾病造成的危害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受疾病本身、家庭、社會和經濟條件影響;這類病人往往對困難估計過高,對自己和環境變化過於敏感,情緒起伏特別強烈,這增加了自身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

孤獨症病人因患病不能參加正常的社會活動,改變了正常情況下所處地位的適應性,使生活質量下降。病人表現為心事重重,敏感多疑,情緒低落或焦慮緊張,很容易產生孤獨感,主要表現為不願與人交談,表情淡漠,對諸事都不關心等。

抑鬱情緒特別低落,對工作、學習、生活及前途喪失信心,常伴有自責、自卑意念,重者有自殺企圖。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負性心理因素對癌症病人情緒影響很大,對病人康複很不利。在癌症的治療上,專家們發現心理因素完全能夠發揮積極影響。醫生使用禮貌性、解釋性、安慰性的語言,可使病人消除憂愁、緊張、焦慮情緒。

這不但能加強藥物的鎮痛效果,還能調動病人的抗病能力,延長其生存期。受眾多患者稱讚的一些氣功療法之所以有抗癌效應,也是通過對病人進行心身調節,使之放鬆情緒,增強信心,提高免疫力,從而充分發揮肌體抗癌潛能。

而患者的情緒、意誌、信念在與癌魔鬥爭的過程中完全能夠發揮巨大作用。情緒良好,則疼痛明顯減輕,耐受力提高。隻要意誌堅強,堅信自己能夠戰勝疾病,癌症病人往往能創造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跡來。目前世界上已有數以萬計的癌症自然消退病人,經對他們進行的研究發現,除了與醫療、營養、運動等因素有關外,最重要的就是精神狀態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狀態作用於神經免疫調節係統,就可成倍增強肌體對癌細胞殺傷作用。

一位著名的腫瘤專家說,對於一位身患癌症的病人而言,“最可怕的不是癌症本身,而是我們對於癌症的恐懼和沮喪,是完全失掉的生活勇氣。一旦這樣,癌魔奪走生命的時刻就指日可待了”。這話足以令人深思。

人非草木,誰能無情?喜怒哀樂,本是人之常情。人為萬物之靈,情誌反應最為靈敏。然而,反應太強,時間過長,又是反常之情。異常的情誌活動,是人體內重要的致病因素。

從現代心理學的理論來看,祖國醫學中的所謂七情致病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激情致病,即爆發性的強烈情緒引起的疾病,如絕望、恐怖、盛怒、狂喜等;另一類是心境引起的疾病,即在一段時間內持續的不良情緒狀態引起的疾病。所謂“七情”,就是指喜、怒、思、憂、悲、恐、驚,這些不同情緒的波動或偏激,將傷及不同的髒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