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喜悅本來是心情開朗、精神愉悅的一種表現形式,能使氣血調和,食欲增加。但暴喜,即突如其來的驚喜、大喜,則易傷心,使人精神失常,思維紊亂,也會誘發心髒病的發作。範進中舉後喜“瘋”,牛皋活擒金兀術後喜“亡”等事例,都說明了暴喜的危害性。
怒:怒傷肝。若大怒不止,則肝氣橫逆。暴怒可導致吐血、腹瀉、昏厥、突然失明等情況的發生。經常發怒的人,俗稱“肝火重”,《三國演義》描寫諸葛亮三氣周瑜,使周瑜在暴怒之下金創破裂,口吐鮮血而死。這雖是曆史故事,卻有科學道理。
憂:憂愁是情緒消沉鬱結的狀態。憂愁過度,氣機就不能舒暢,從而導致一係列疾病。《紅樓夢》中林黛玉、秦可卿心地狹窄,爭強好勝,鬱鬱寡歡,最後傷及元氣而早夭廢命,實為可鑒。
悲:悲哀由哀思、煩惱、痛苦等產生。若悲哀太過,則肺氣抑鬱,甚至耗氣傷陰,引起胸悶氣短、飲食不下、肌肉麻木、下肢軟乏等疾病。長期處於悲哀狀態中的人,機體容易衰老,很少有長壽者。
思:思慮是集中精力思考問題的表現,若過度,則會傷神致病,引起胸腹痞滿、食欲不振、腹脹腹瀉、頭腦脹痛等證。長期思慮過度,可造成神經係統功能紊亂,輕者經常失眠,形體消瘦,重者則會神經錯亂。
恐和驚:人受到突然驚嚇,或出現恐懼,則心氣耗損,腎氣受傷,心神驚惕,致使大小便失禁、癱瘓、肌肉消瘦、手足乏力、月經不調、陽事不舉,甚至僵臥不省人事、癡呆、心悸而死。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突然的恐懼會引起呼吸暫時停止,外周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臉色蒼白,出冷汗,心律失常,甚至發生猝死。
身心平衡,是唯一的治病之道。
另一位著名生理、心理學教授石大璞先生說: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劇烈競爭和人際關係複雜化,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和社會心理應激增強,疾病譜和死亡順位發生了改變,導致身心疾病異軍突起,幾乎占人類疾病總數的50-80%,為力求解決臨床醫學的窘境,現代身心醫學才受到重視。
身心疾病是一組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並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態學變化的疾病。它不同於生物、物理、化學因素引起的軀體疾病,例如肺炎、骨折、燒傷等,也不同於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如神經衰弱、焦慮症等。
身心醫學是針對過去難以診斷的疾病而進一步明確診斷,使過去難以治療的疾病能得以綜合治療,從而使臨床醫學擺脫“山重水複疑無路”的舊窘境,因而延長了人的自然壽命。
屬於身心疾病範疇的病約200餘種,常見的如心血管係統的原發性高血壓病,其發病及預後與憤怒、嚴重的焦慮緊張等情緒及過分好動、好鬥、易激動等性格特點有關。冠心病、心肌梗塞其發病雖與多種因素有關,但其中社會心理應激、緊張、受挫都具有臨床意義。消化係統的消化性潰瘍與精神緊張有關已早為人知,生理試驗也得到證實。又如內分泌係統的肥胖症、神經性厭食、糖尿病,泌尿生殖係統的陽痿、早泄,神經係統的偏頭痛,皮膚科的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等均屬身心疾病,皆不可忽視社會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可見當疾病發生時,除了積極接受軀體治療外,人們還應調整、平衡其心理社會功能和行為對疾病的影響,以增強個體適應能力,方能防患於未然。
身心疾病的患者,除必要的藥物治療外,應配合醫生的疏導、解釋和接受心理治療。調整生活習慣,解除焦慮或緊張或憤怒的情緒,以心理幹預進行心理治療。
隻有處於精神上、身體上以及社會上完好狀態,人們才能預防身心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它形象地說明了心理與健康的關係。相傳伍子胥過昭關,一夜間愁白了頭發。雖然這種傳說未免有些誇張,但從醫學心理學的理論來看,情緒的紊亂,的確可以使頭發發白。醫學的理論與實踐表明,不僅有害的物質因素能造成各種各樣的疾病,而且有害的心理因素也同樣可以起到這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