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角度二十五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無知(1 / 3)

有道之人的身中,常有情理;

有道之人的手中,常有事理;

有道之人的口中,常有法理;

有道之人的心中,常有天理!

佛祖說,人生的一切痛苦都是因為無明造成的。這個無明就是無知!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沒有錢、沒有勢,也不是沒有地位、沒有職業等等。最大的悲哀是無知、不明理,不能認清世間的真相,不能認清人我的關係,不能了知世間的一切因緣、因果,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人類有一個暴君,那就是愚昧;

人類有一個冤家,那就是無知!

每一個研究人類災難史的人可以確信:世間大部分不幸都來自無知。

人之所以迷信,隻是由於恐懼;

人之所以恐懼,隻是由於無知;

隻有正視自己的無知,才能擴大自己的知識。

1.自知無知是起碼的教養

在古代科學文化巔峰的雅典,哲學家蘇格拉底被視為“最有智慧的人”。然而麵對如此的讚譽,這位哲學家卻冷冰冰地回應說:我隻知道我一無所知。他向人們解釋說:如果說他的智慧有什麼與眾不同的話,那就是他知道自己的無知,而其他人雖然也與他一樣的無知,但卻不知道自己的無知。我們把蘇格拉底式的智慧稱為“自知無知”的智慧。

蘇格拉底一生向所遇見的每一個人求教,對各色人物窮根究底地發問,其結果是到處戳破了在知的華麗外表下無知的敗絮。他一生不倦的求知活動仿佛就是為了證明:人們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人們的知識往往是靠不住的。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弟子,亞裏士多德的老師,是西方哲學上第一個使唯心論哲學形成體係的人。他說:“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無知,那才是雙倍的無知。”

無知,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無知。認識自己,是一門學問,說起來也許不少人並不認同。隻要我們好好反思,就不難發現原來認識自己是那樣的困難!我們不難發現,生活工作之中,凡是自我感覺良好者,一旦得誌的時候就飄飄然了,往往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好象誰都不放在眼裏。其實,這正是走向危險的無知!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無論哪一領域,入門了才知道天空是如此的廣闊。可以說,一個人的本領再大也不可能是全能的。即使進入了某個領域,掌握知識和本領也總是有限的。爬得越高,視野就會更開闊,就會望得越遠。古詩《登鸛鵲樓》的名句“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正是精彩地概括了這種說法。

有人還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說法,每一個知識領域好比一個圓圈。認知的過程好比是在畫圓圈,內圈麵積好比已知部分,外圈好比未知部分。剛剛開始學習階段畫的圓圈自然是小的,周長外圍的未知部分也是有限的。可是,隨著圓圈越畫越大,外圈部分的周長也就越來越多了!

承認自己無知,絕對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情。隻有正視自己的無知,才有可能去努力實踐,去發奮圖強,逐漸改變自己,充實自我。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什麼時候學習都是為時不晚的。給自己搭建一個學習的平台,虛心求教,定能超越自我。

雙倍的無知,來自於不認識自己。柏拉圖始終這樣評價自己:“我所知道的是我始終一無所知。”這正是大家的風範!學習,才是讓自己走向自信,走向成功的理想途徑。好好地估計自己,反思自己,才能清晰地認識自己,才能不會讓愚昧或者勝利衝昏了頭腦,才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未來!

麵對自知無知的態度,人們往往淺薄地讚歎其謙虛,或以為是為了博得謙虛的美譽而廉價的自我貶抑。人們應懂得——

自知無知不是謙虛,而是最可靠的誠實;

自知無知不是貶抑,而是最聰明的自知;

自知無知不是美德,而是最起碼的教養。

2.別拿無知當個性

蘇格拉底說,最聰明的人是知道自己無知的人。那麼,拿無知當個性的人恐怕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愚笨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