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是歐洲著名的大型城市,在德意誌民主共和國中東部、施普雷河注入哈弗爾河口處。麵積883平方公裏。地處北德冰磧平原上,地勢低平稍有起伏,平均海拔35米。多森林、湖泊,被譽為“森林與湖泊之都”。
柏林的魅力首先在於它的曆史。13世紀前為斯拉夫人的居民點,1244年始見於記載。最初是文德人的兩個村莊:柏林和科爾恩。1307年合並,稱為柏林。據傳說,“柏林”名字原意為“小狗熊”,所以現在柏林的城徽仍有黑熊的圖案。1415年成為勃蘭登堡侯國的首府,1701年起為普魯士王國京都,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國後成為德意誌帝國首都,柏林開始成為世界性的城市。1920年有8座城市、59個村莊和26塊領地並入柏林,組成大柏林。20世紀20年代時,柏林是世界第三大城市。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曾遭到戰火無情的破壞,繼普魯士國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希特勒於1939年又發動了空前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柏林的1/3毀於炮火,部分地區幾乎全部被夷為平地,僅1945年5月盟軍攻城時就有6.2萬座建築物被摧毀,150萬幢住宅化為灰燼。
1945年,法西斯德國投降後,根據《關於德國占領區和管理大柏林議定書》等協議,由美、英、法、蘇四國分區占領德國的同時,對柏林也實行分區占領。1948年11月,在蘇占區成立東柏林臨時民主政府。同年12月,在美、英、法三國占領區合拚組成西柏林市政府。
在1989年第二次統一之前,東柏林連同著名的菩提樹下大街,亞曆山大廣場,是東德(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的首都,而西德(德意誌聯邦共和國)也認定它是首都。統一後,經公民投票決定將政府部門大部遷往柏林。可以說,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柏林才成了整個德國名副其實的首都。
西柏林建築宏偉,花多、樹多,別具一格。勃蘭登堡門西側有過去的帝國大廈,已部分修複。往西即是蒂爾加藤區,為占地255公頃的公園。其中聳立著1957年落成的議會大廈,是現代建築的代表作之一。房頂呈向上張開的蚌殼狀,內部共分三層,有80個廳堂,操縱電鈕可按需求移動,改變成會議廳、舞廳、影劇廳、展覽廳等,已在此舉行過上百個國際會議。公園的西端為柏林動物園,建於1841年,飼養許多珍貴的動物,為世界最大的動物園之一。蒂爾加藤區西南延伸著市內最著名的、寬闊的庫爾菲爾斯特達姆林蔭大道,兩旁現代化商店林立,是市中心商業區。這條大道以南的達勒姆區,是西柏林的文化中心,設有自由大學、藝術科學院以及聞名的達勒姆博物館。附近的植物園和植物博物館建於17世紀,原是皇家種植花卉、藥用植物等的花園,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現有陳列室和溫室各20個,露天庭園占地42公頃,約有1.8萬種植物。市區西部沿哈弗爾河分布著大片湖泊和森林,其北是奧林匹克體育場,1936年為舉行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專門修建,可容納10萬觀眾;體育場周圍有占地100多公頃的遊泳場、冰球場和賽馬場。由於西柏林的地位特殊,吸引遊客年達400萬人次,旅遊業發達。
東柏林的中央部分是米特區,街道由此呈輻射狀通向各方。
該區西南緣挺立著勃蘭登堡門,是曾經作為柏林象征的凱旋門,建於1791年,全部用乳白色花崗岩築成,門樓上聳立著用青銅鑄造的勝利神像。1961年8月民主德國從勃蘭登堡門向兩翼伸展修築“柏林牆”,成為東西柏林的分界線。勃蘭登堡門東側延伸著菩提樹下大街東端連馬克思、恩格斯廣場,是舉行群眾集會的場所。往東為亞曆山大廣場,有新建的辦公大樓,是東柏林市政府機關所在地。旁有宏偉的“共和國宮”,外表全部用巨型特製玻璃鑲嵌而成,是民主德國人民議院召開會議的大廈。附近聳立著現代東柏林象征的電視塔,高達365米,在200多米高處建有巨大的球形結構的旋轉餐廳,登此可俯瞰全城風光。由亞曆山大廣場往東南伸展著卡爾·馬克思林蔭大道,再往東南延伸是法蘭克福林蔭大道,大道以南地區是新興的大商業區以及新住宅區,公共設施齊備,樹木花草繁盛,綠地遍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