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的日內瓦節使這個國際城格外熱鬧。成套的花車遊行,美麗的焰火晚會,喧騰的狂歡娛樂把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們聚集在一起,歡歌曼舞。
日內瓦有建於12—13世紀的聖·彼爾大教堂,遐邇聞名的藝術和曆史博物館,仿巴黎大劇院建成的劇院以及民族博物館等名地。日內瓦還是許多國際組織的所在地,不但是聯合國的歐洲總部,也是其他許多世界性組織的總部,外國公司在此的辦事處更是不計其數。因此,在日內瓦的外國外交人員比世界任何城市都多。每年來訪的外國人多達200多萬。
日內瓦不僅以其旖旎風光和曆史名跡吸引世人,更以其多次成為重大國際會議會場而聞名天下。許多國際性會議在這裏召開,許多國際性組織在日內瓦設駐地和辦公機構。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919年,日內瓦就被選為當時的國際聯盟的所在地。著名的國際大廈,人們稱之為“萬國宮”,坐落於城內東北角,依山傍水,曆史上作為“國際聯盟”所在地,而今又成為聯合國歐洲總部,是世界近代史的一個側影,更是日內瓦作為一個國際城市的象征。在日內瓦的國際組織和各種代表機構200多個,近年來,每年在這裏召開的國際會議達五六千個之多,幾乎每天有十幾個國際會議在此召開。日內瓦是監視世界世象組織、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救災組織、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勞工組織等所在地。
歐洲原子能中心於1954年至1955年間在此建立。
為什麼有如此多的國際組織雲集於此呢?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是日內瓦享有“武裝中立”的古老傳統。日內瓦城建於公元1世紀。1798—1814年被法國侵占,並入了法國版圖。1815年維也納會議確定瑞士為“永久中立國”,日內瓦加入瑞士聯邦。日內瓦是一個對不同思想觀念極寬容的城市,曆史上有很多不同政見的人物都曾在此城安身和暫居。如1536年起宗教改革家卡爾文曾到此定居;18世紀啟蒙思想家盧梭和哲學家、作家伏爾泰,也曾在此居住。1800年5月9日,拿破侖曾在此度過良宵。1883年普列漢諾夫在此組織了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團體——“勞動解放社”。列寧曾於1895—1908年也多次僑居於此,並創立了《火星報》。
日內瓦被當成一座國際都市,還和它所具有的優越地理位置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有很大關係。這裏冬日不冷(1月平均溫度1℃左右),夏天不熱(7月平均溫度為20℃左右),氣候宜人。鑲嵌於阿爾卑斯山和勃朗峰間的日內瓦湖,風光旖旎,山水如畫,給人以清新之感。湖中的人工噴泉,噴水高達130多米。銀色水柱在陽光照耀下,五彩繽紛,燦爛迷人。湖光山色與宜人的氣候相伴,使日內瓦也成為旅遊者向往的旅遊勝地之一。這裏交通便利,有鐵路、高速公路直通法、意等國。郊外的現代化機場能停留各種型號大型飛機,有幾十條航線通往世界主要城市。
知識鏈接
《日內瓦公約》:1864年至1949年在瑞士日內瓦締結的關於保護平民和戰爭受難者的一係列國際公約的總稱。1862年瑞士人亨利·杜南在《沙斐利洛的回憶》中描寫了1859年法、意對奧戰爭中沙斐利洛戰役的慘狀,以喚起世人對於戰時救護傷病員問題的注意,並提倡各國創立救護團體。1863年創立紅十字會組織的日內瓦國際會議希望使傷員和醫務人員“中立化”。1864年8月22日,瑞士、法國、比利時、荷蘭、葡萄牙等12國在日內瓦簽訂《改善戰地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公約規定了軍隊醫院和醫務人員的中立地位和傷病軍人不論國籍應受到接待和照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