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留居域外17年,行程五萬餘裏,足跡遍及大小110多個國家,舉世罕見。貞觀十九年,當他帶著617卷梵文經典回到長安時,朝中官員和京城僧眾出城迎接,太宗還親自召見了他。玄奘不為金錢權力所動,隻求能專心譯經,太宗不肯他遠去嵩山少林寺,特讓他擔任長安慈恩寺主持。為貯藏和保存經卷,玄奘依照印度建築形製設計建造了一座塔,這便是大雁塔。

知識鏈接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是遊客必遊之地,近年來,由於西安市環境等方麵的因素,大雁塔已經傾斜了近1米有餘。

位於大理城北約兩千米處有一大二小三座塔,合稱“大理三塔”。雪巒萬仞、按銀灑翠的點蒼山峙其後,波濤萬頃、橫練蓄黛的洱海嵌於前。三塔本是依崇聖寺而建,所以又名崇聖寺三塔。如今古刹已灰飛煙滅,三塔卻曆久猶在,高高聳立,形如鼎峙,構成一幅優美的圖畫,巧妙地裝點著湖光山色,令人流連忘返。

三塔中最高的塔,也是主塔名叫千尋塔,高69.13米,為方形16層密簷式塔,與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築。三塔呈弧線輪廓,外形優美,結構精致。塔內為空筒十六層,沿內部“井”字形交叉術骨架攀登可以到達塔頂。塔下仰望,隻見塔矗雲端,雲移塔駐,似有傾倒之勢。據說,千尋塔塔頂上原鑄有四隻巨大的金鵬鳥。因為大理以前是龍住的水潭,而龍最敬畏高塔並懼怕金鵬鳥,所以人們建塔於此,並懸巨鳥於塔角來將蛟龍鎮住。

千尋塔的基座呈方形,上下分兩層,下層邊長為33.5米,四周有石欄,欄的四角柱頭雕有石獅;上層邊長21米,其東麵正中有石照壁,上有黔國公沐英後裔沐世階題的“永鎮山川”四個大字,莊重雄奇,頗有氣魄。照壁後有雲南省人民政府立的《重修三塔記》。塔身的第一層,高13.45米,是整個塔身中最高的一級。東塔門距基座平麵2米,西塔門則在近6米處。塔牆厚達3.3米。第2至15層結構基本相同,大小相近。第16層為塔頂。塔頂高8米,約占塔身的七分之一。挺拔高聳的塔刹,使人有超出塵寰、劃破雲天的感受。頂端是銅鑄的葫蘆形寶瓶,瓶下為八角形寶蓋,四角展翅,安有擊風鋒;其下為鋼骨銅皮的相輪;最下為覆缽,外加蓮花座托。塔頂四角,原有金鵬鳥,現金鵬已無存,複修前僅殘存金鵬鳥足。千尋塔中空,置有簡易木梯,可達塔頂。千尋塔西,等距約70米遠的地方,有南北兩座小塔,是八角形10級密簷磚塔,各高42.19米,塔身有佛像、蓮花、花瓶等浮雕層層各異。1至8層為空心直壁,內撐十字架。基座亦為八角形。兩小塔間相距97米,三座塔形成鼎足之勢,布局統一,造型和諧,渾然一體。

三塔旁,原本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崇聖寺。據《南詔野史》《自古通記》等史籍記載,崇聖寺基方7裏,聖僧李成眉賢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銅40590斤,建於南詔第十主豐佑,保和十年至天啟元年(公元834—840年),費工70800餘,耗金銀布帛綾羅錦緞值金43514斤。

崇聖寺及三塔建成後,寺院保存較好。明代,李元陽重修,亦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當時寺中有五寶:三塔、巨鍾、雨銅觀音、證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時,仍見崇聖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鬆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鍾樓與三塔相對,勢極雄壯”,樓後為正殿,正殿後為“雨珠觀音殿,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然世事滄桑,巨鍾已毀於清,雨銅觀音毀於十年動亂,證道歌碑與佛都匾連同寺院一起,今已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