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郊,麵積290公頃,是清代帝後的行宮和花園,建築宏偉,同時也是我國現存的皇家園林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據說頤和園這個地方,在公元3—4世紀就已經是一處風景區了,但大規模營建宮苑,還是從清乾隆15年(1750年)開始的,時稱清漪園,1886年經慈禧重建後改稱頤和園。
今天的頤和園所在之處,以前就是一個有山有水的好地方。這裏的山,是西邊群山餘脈的一座,名叫“甕山”;這裏的水,是由西邊群山中流出的許多股泉水彙集而成,在甕山腳下形成的一片寬廣的大湖,叫“甕山泊”。這種山清水秀的自然風景區,在北方原野上是很難得的,所以,那時統治這裏的金朝皇帝就在此建立了行宮,經常前來遊玩。到了元、明兩朝,北京城經過大規模的興建,成了全國政治文化的中心,甕山一帶風景區就更為人們所重視,逐漸得到開發和利用。
乾隆在曆史上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同時也是一個好大喜功的統治者。他為自己即位以來國家表麵的鼎盛局麵所陶醉,運用大批財力修造宮殿。今天,包括北京的故宮(紫禁城)和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在內,國內不少名勝古跡,仍是乾隆時期重建或新建時的基礎和規模。為了遊樂的方便,乾隆對近在咫尺的北京西北郊園林,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從1749年(乾隆十四年)開始,又著手在甕山一帶破土動工,建造新園,這便是後來的清漪園。
清漪園建成之後,當時的北京西北郊便有了人們所說的“三山五園”,即玉泉山的靜明園、香山的靜宜園、萬壽山的清漪園,以及暢春園和圓明園。
清漪園在曆史上存在了100年。
1860年(鹹豐十年),英法侵略軍攻入北京時,對城內宮殿區和城外西北郊皇家園林大肆焚掠。他們成群結夥地闖進西郊園,搶奪珍寶,擊毀建築,最後竟將三山五園全部付之一炬。
1885年(光緒十一年),清政府設立了海軍衙門,總理海軍事務的大臣,深知慈禧早就有意重修西郊園林,便賣力地倡導和主持了頤和園的建造工程。他們把海軍經費用在了建園工程上。
頤和園建成之後,慈禧每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園內居住,一般是舊曆四月進園,十月過了生日再返宮。她每次來園,都帶著大批女官隨從,前呼後擁。沿途經過的地方,還要“清水潑街,黃土墊道”,當地官員跪迎跪送。慈禧在園中遊湖逛山,看戲聽曲。
頤和園的美,不僅在於自然的山、自然的水,而且更在於點綴於山間水麵、錯落有致、千姿萬態的人工建築群,在於自然景色與藝術性建築兩者的高度完美的和諧與統一。它的建造,標誌著我國古典園林建築藝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水平。
今天的頤和園,在自然地形上主要由北麵高聳的萬壽山和南麵廣闊的昆明湖組成,其中水的麵積占全園總麵積的。在風景點和建築布局上,全園可分為東宮門內宮殿區、萬壽山建築區、萬壽山後風景區和昆明湖區四大部分。
頤和園的正門叫“東宮門”,是一座端莊厚重的古建築。六扇大門呈耀眼的朱紅色,上麵嵌以一排排整齊的黃色門釘,一塊高懸在門前的大匾題著“頤和園”三字。東宮門當年隻供清朝帝後進出。
進了東宮門,便是一大片富麗堂皇的宮殿建築群,主要由仁壽殿、樂壽堂、玉瀾堂和德和園等組成,這是慈禧和光緒帝後在園內的主要活動場所,即政治活動和生活居住區。
仁壽殿是慈禧處理日常政治事務的地方。
玉瀾堂是當年光緒在園內的住所,是一處大型的四合院落,坐北朝南的正室稱“玉瀾堂”。
沿著仁壽殿北連接路向裏走,就到了德和園,這裏是專門為慈禧演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