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德和園向西,進“水木自親”門,便是慈禧的寢宮——樂壽堂了。樂壽堂麵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可達仁壽殿,西可接長廊,是園內位置最好的居住和遊樂的地方。

樂壽堂西邊一道小門叫“邀月門”,出了這道門,就可看到著名的遊廊——長廊。遊廊,是我國古代園林中常常使用的建築形式,它既能遮蔽烈日和雨雪,又可以為園內景物增色。頤和園的這條遊廊,是國內現存同類建築中最長的一處,它由邀月門到石舫岸邊的石丈亭,全長728米,共合273間(兩柱為一間)。它時而筆直,時而彎曲,宛如一條環繞在昆明湖北岸的七彩錦帶。

麵臨昆明湖的萬壽山前山,是一組與東宮門內宮殿內不同形式的建築。因為這裏是清代最高統治者舉行盛大典禮和朝神拜佛的地方,所以殿宇壯麗,高閣淩空,加以石壁陡峭,氣勢莊嚴,是園內最為宏偉豪華的建築群。它由昆明湖邊的雲輝玉字牌坊起,依次為排雲門、排雲殿、協輝殿、佛香閣,直到山頂的智慧海,組成一條明顯的中軸線。

居於這條中軸線中部的排雲殿,是慈禧過生日時接受皇帝和群臣祝賀的地方,也是這組建築中最為堂皇的殿堂。它的前身是清漪園時期乾隆為他母親慶壽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的大雄寶殿,1861年毀於英法聯軍的炮火,1887年重修後改稱“排雲殿”。排雲殿建在宗教性建築——佛香閣之下,也正是體現了“君權神授”的思想。

排雲殿後麵是一座高達60多米的台基。它以削平的巨石依山而砌,給人以拔地而起,突兀壯麗的感覺,八麵三層四重簷的佛香閣就坐落在這台基上麵。它的周身飛金走彩,頂部八角攢尖,在色調和形體上都突破了一般宗教建築的規範。站在佛香閣前憑欄四顧,可以盡情欣賞那波光粼粼的湖水,層巒疊幢的遠山,如遇到好天,甚至連東南方向北京城的景物也依稀可辨,真讓人有心曠神怡之感。佛香閣的西麵,有一座小亭,它的梁、棟、窗、櫞、瓦直到佛案,全部用一色黃銅鑄成,因此被人們稱作“銅亭”,這是一種很獨特的建築手法。位於萬壽山最高處的智慧海則全部以磚石砌成,通體沒有一根木料,所以又叫“無梁殿”,它是清漪園被焚後保留下來的少數乾隆年間建築之一。

萬壽山的南麵是令人神往的昆明湖。昆明湖占地麵積3300多畝,約占全園麵積的。湖水碧波蕩漾。在這裏可以看到湖上的三座大島:對麵的南湖島、西部湖中的團城島、西南麵的藻鑒堂。這種一水三島的園林布局,來源於中國古代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的神話。傳說那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上有不死藥,吃了會長生不老。

頤和園的建造,廣泛吸收了我國江南地區名勝古跡建築之精華,代表著清代皇家園林藝術的成就,享有“皇家總園”之美稱,並成為著名的遊覽聖地。

頤和園成功地運用了“抑景”和“借景”的手法,以園外數十裏西山群峰為背景,把玉泉山上的寶塔納入全國畫麵之中,從園中西眺,人們會感到,山外有山,景外有景,層次分明,一望無際。總之,頤和園的設計運用一係列傳統手法,取得了建築眾多而不顯雜亂,景物廣布而不顯分散的效果。

頤和園簡介頤和園是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前身清漪園,頤和園是三山五園中最後興建的一座園林,始建於1750年,1764年建成,麵積290公頃(4400畝),水麵約占。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澱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係,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係,中間的“甕山泊”成了一片空曠地帶,乾隆決定在甕山一帶動用巨額銀兩興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一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20千米的皇家園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