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明珠——日月潭
台灣是祖國的寶島,日月潭是寶島上聞名中外的風景區,它恰似一顆寶島明珠,十分耀眼奪目。日月潭位於台灣中部南投縣的叢山中,麵積為77平方千米,是台灣最大的天然湖。湖中有個小島叫珠仔嶼,也稱珠仔山,海拔745米。以島為界把湖分為兩半,北半湖形如日輪,稱日潭;南半湖狀似彎月,稱月潭。日月潭就是二者的合稱。日月潭也稱“雙潭秋月”,是台灣島著名的八大勝景之一。
日月潭最遲在清初已被發現,而在高山族的傳說中,日月潭的發現要歸功於一隻神鹿。相傳300年前嘉義縣有40個山胞集體出獵,發現一隻巨大的白鹿竄向西北,於是尾隨追蹤而去。他們追了三天三夜,白鹿消失在高山密林中。山胞們又在山裏搜尋了三天三夜。第四天,他們越過山林,眼前豁然開朗,隻見千峰萬壑圍擁之中,一潭碧綠的湖水正在晴日下閃耀著波光。碧水中一個樹木繁茂的小島,把大湖分為兩半。一半圓如日輪,水色丹;一半曲如新月,水色碧。於是他們把這大湖稱為“日月潭”。他們發現這裏水土肥沃,森林茂密,宜耕宜狩,就決定全社遷居此地。部落首領就是曹族酋長的祖先。
日月潭,林木疊翠,峰巒環繞,景色秀麗,環境清幽。潭東水社大山高達2056米,晴朗的日子,陽光灑在湖麵,波光粼粼;夜裏,月光傾瀉在平靜的湖麵上如同銀色的鏡子。有時又是煙雨迷蒙,湖山隱約。湖光山色,風光旖旎,台灣島上沒有比這更美的了。山腰湖畔興建了許多寺廟樓宇。有文武廟、孔雀園、玄光寺、玄奘寺等名勝古跡。湖光山水與古代建築交相輝映,風景十分美麗。西岸湖濱旅舍林立,東南岸的邵族居民聚落,還有專供遊人觀賞的土穀歌舞表演。日月潭夏季涼爽舒適,7月平均氣溫約為22℃,是理想的避暑勝地。
古人稱譽日月潭景色:“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淩空水自閑”,“但覺水環山以外,居然山在水之中”。蒼山環抱,林木蔥鬱,水光山色,交相輝映,確實是日月潭的一大特色。春夏秋冬,晨煙暮靄,日月潭景色四時不同。黎明時,湖麵蒙著輕紗般的薄霧,水天混茫,微波撫岸;夕陽中,湖麵雲霞橫拖,歸巢的飛鳥掠水而過,更顯出湖的幽遠、山的寂靜;風和日麗的春季、天高月涼的秋季,日月潭變幻著詭譎莫測的景色,蘊含著難以言傳的韻致。
湖中的小島因遠看猶如碧玉盤中托著的一顆珠子,因此叫“珠子島”、“珠倉嶼”。抗日戰爭勝利後,為慶祝台灣光複,改名為“光華島”。日潭和月潭就是以此島為界的。小島原有8公頃,修建水電站後,水麵升高,麵積僅1公頃左右。但正因其小,更增“一嶼孤浮四麵空”之曠朗。美麗的小島既是點綴碧湖的翡翠明珠,又是觀賞湖中景致的極佳地點。島上的主建築是一座日式閣樓,小巧玲瓏,幽雅別致。四周亭台簇擁,芳草平鋪,四時花卉盛開,整個小島就像一座花園別墅。登閣欣賞日月潭風光,碧水鱗波,上下天光,頓有憑虛淩空、身入仙境之感。
日月潭簡介日月潭是台灣島最著名的風景區。它位於西部的南投縣,是台灣省最大的天然湖泊,臥伏在玉山和阿裏山之間的山頭上。湖岸周長35千米,麵積7.7平方千米,水深二三十米。水麵比中國另一個著名湖泊——杭州西湖略大,水深卻超過西湖10多倍。
千佛洞——敦煌莫高窟
在甘肅省敦煌市的鳴沙山東麓,有一處曆史悠久的石窟,它就是赫赫有名的“藝術寶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
據窟內唐代碑文記載,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位僧人名叫樂傅,行至此山,忽見金光閃耀,狀有千佛,於是在崖壁上鑿了第一個窟龕。至唐代武則天時,已有窟室千餘龕。經過十幾個朝代的不斷開鑿,形成了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偉的石窟群。現尚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畫和塑像的洞窟49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