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洞窟,開鑿在鳴沙山的崖壁上,麵對大泉河畔的三危山。始鑿於東晉永和九年(353年),從上至下,分層開鑿,最多處達4層,從南至北綿延1618米。高50米的礫岩峭壁,幾乎都為大小不等的洞崖所布滿,洞龕密密麻麻,宛似天幕繁星。整個岩壁有洞穴700餘眼,其中492個洞窟都有精湛的壁畫和彩塑。它們是公元4世紀到14世紀時我國古代藝術大師們的精心傑作。包括從前秦(東晉泰和元年,公元360年)到北魏、隋、唐、五代、宋、西夏和元代,一共十個朝代。壁畫總麵積45000平方米,彩塑2500餘身。如果把窟內每幅壁畫都連接起來,那將會組成一個長達45千米的巨大畫廊。這般長的瀚海古畫廊,不但中國獨一無二,世界也無匹雙。樂傅和尚是莫高窟藝術的第一位開拓者。從公元366年至今,石窟藝術已保存了1630多年。

莫高窟的石窟大小不等,最大的16號洞窟,麵積達268平方米;最高的96號窟高40米,從山腳直到山頂,像一座九層的高樓;最小的37號窟,僅僅能把頭探入。佛像的大小也不一致,最小的僅十幾毫米,最大的可高達33米,個個姿態殊異,栩栩如生。

莫高窟保存有唐、宋木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建築工藝獨具一格,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融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製有禪窟與中心柱式、方形佛殿式和鬥式。窟外原有殿宇,並有木構走廊與棧道相連。這些都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實物資料。尤其是窟內的壁畫,對古代的城垣、宮殿、寺廟、塔台、亭閣、廣場、街市、店鋪、民居、園林、橋梁等,有很多生動的描述,反映了當時平麵配置、結構特征、處理手法、作風格調和建造方法。最古老最精彩的地圖《五台山圖》,長135米,高5米,麵積為40多平方米。此圖不僅表現了從太原經五台到鎮州的山川地理、形勝習俗,而且畫有各型各類、大小不一的建築立體圖像170多處。這些生動具體的畫麵,構成了一部自北魏至元代的、係統而形象的中國建築史。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一說光緒二十六年)發現藏經洞後,窟內曆史文物和藝術品屢次遭到帝國主義分子的嚴重破壞,斯坦因、伯希和、華爾納、鄂登堡等人曾利用各種手法盜竊大量的珍貴文物。1943年設立敦煌藝術研究所,進行修複、保管和研究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改為敦煌文物研究所,對洞窟進行全麵維修,門麵煥然一新。窟東有泉,彙成清流,樹木成蔭,無異沙漠綠洲。

敦煌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個交通要站,莫高窟的建造,反映了該地在古代東西方交往上的特殊地位。莫高窟是我國最早建造的一處石窟寺,也是我國最大的一個石窟群。盡管它在祖國西部的沙漠腹地,由於其古老精湛的藝術,今日,每年來此觀賞的遊客絡繹不絕。

敦煌莫高窟曆史始建於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一個有1600餘年曆史的曠世奇葩。1987年12月,甘肅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