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群雄紛爭,劉邦和項羽是兩支重要的武裝力量。楚懷王命令項羽、劉邦兵分兩路進攻秦軍。臨行時楚懷王與二人約定:“先入關者為王”。劉邦乘秦軍前線被項羽擊潰、秦朝內訌之機,捷足先登,進入鹹陽,但他自知羽翼未豐,於是還軍灞上。一個月後,項羽率40萬大軍開進關中,駐守鴻門(今陝西臨潼東北距鏈子家步行約一小時),他見劉邦早到一步,勃然大怒,揚言要滅掉劉邦。劉邦得知後,馬上派部下張良把項羽的伯父項伯請來,設宴款待。第二天,劉邦帶著樊噲、張良等100多名部下,親赴鴻門向項羽致歉。項羽毫無城府,聽劉邦這麼一解釋,一腔怒氣立馬就煙消雲散,並設宴招待劉邦。項羽有個謀士叫範增,他早已看出劉邦的野心,料定劉邦早晚要和項羽爭奪天下,多次告誡項羽:“此人不除,必留禍患。”他數次慫恿項羽殺了劉邦,但項羽對此一直不以為然。如今,劉邦自己送上門來,範增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酒席間,他曾多次暗示項羽動手,項羽始終對他不睬不理。無奈,他隻好另想辦法。他找來項莊假裝舞劍,明以助酒興為由,實則命其伺機刺殺劉邦。誰料,範增的用心被張良的朋友、好心的項伯識破,他怕惹出事來,便拔出劍來與項莊對舞,以保護劉邦。這時,酒宴的氣氛已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機敏的劉邦見事不妙,當機立斷,在張良、樊噲策劃下,假裝上廁所,趁機逃離了項羽營地,避免了一場滅項之災。項羽優柔寡斷,錯失良機,為自己後來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就是這個道理。就如下棋一樣,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項羽當斷不斷,給自己埋下了禍根,最終在垓下投江自刎,為後世英雄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位伐木工人在伐木時不幸被伐下的樹壓在了大腿上,而且流血不止,因是單獨伐木,周圍人無人救助,自己也沒帶緊急救助的醫療器具,他深知,若是不將壓在大腿上的大樹移走,聽憑血流下去,將會因失血過多而喪命。他也想用電鋸將壓在腿上的樹鋸斷移走,但是,怎麼才能達不到目的呢?情急之中他當機立斷,用電鋸將自己的大腿鋸斷。結果如何?大腿丟掉了,但是性命保住了。
應該說,這位伐木工人的決策是很果斷的,若是遲疑不決,優柔寡斷的,光想等他人來救,或是總考慮著鋸下自己的大腿那是多麼痛苦一件事啊……那麼,其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所以他的這一決策是非凡的,是需要這位伐木工人付出極大的勇氣!
“當機立斷,不受其亂。”這位伐木工人就具有決策果斷這一寶貴的人格品質。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具有這種優秀品質的人並不是很多,相反地,隻要你認真觀察周圍的人,有很多人都是在關鍵時刻辦事遲疑、難以取舍、拖拖拉拉、猶豫不決,因錯過了成功的大好時機而以失敗告終。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那些人優柔寡斷呢?
這是因為當這類人遇到困難的、兩難的或是緊急的情況下,不能夠迅速地、合理地、是非分明地、不失時機地采取必要的措施。譬如,這位伐木工人若是在自己遇到緊急情況下不做出用鋸斷自己大腿的決斷,肯定會因鮮血流得過多而保不住自己的性命。
這是因為這類人對事物、對工作缺乏一種積極自覺、主動的態度,他們在選擇行動目的時,不太懂得它的重要意義,也不清楚知道可能的後果,經常是患得患失。譬如,假如這位伐木工人的缺乏行動主動性,不懂得不作出這樣的決斷就等於是死路一條的可怕後果,就很難做出這樣的決斷來。很難設想,一個對什麼事情都無動於衷、對什麼事情都老氣橫秋,會有這種品質。
這是因為這類人對事物、對工作都缺乏深思熟慮的考慮。我們能說這位伐木工人的行為是輕舉妄動、不負責任的嗎?不,決不能。他鋸自己的大腿是在鋸與不鋸兩種選擇之間權衡利弊的結果。很難設想,如果一個人對工作總是冒冒失失的,對什麼事情總是輕舉妄動的,處理問題總是優柔寡斷的,會有這種品質。
這是因為這類人對事物、對工作考慮問題的出發點,總是缺乏獨立、自信的,總不能以一種批判性的態度出現在他人的麵前。設想一下若是那位伐木工平時總是依懶他人,自己一點主見都沒有,總是看著他人的臉色辦事的,什麼事情都畏手畏腳,他會做出這個決斷嗎?
這是因為這類人對事物、對工作的處理方式,總是缺乏快速的、敏捷的判斷,因而顯得非常沒有效率。為什麼?因為這類人在製定計劃時總是顯得缺乏信心、優柔寡斷,在行動時總是顯得遲疑不決的。
這是因為這類人對事物、對工作缺乏全局的理解和判斷,不能審時度勢,不能抓住問題目的要害,因而自己的行動就缺乏智慧的品質,不是輕舉妄動就是猶豫不決。所以,英國大文學家莎士比亞說得好:“智慮是勇敢的最大要素。”
的確,優柔寡斷是我們走向領導崗位的大敵。它會使我們失去很多成為領導的機會。俗話說得好:“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有的人就是因為患得患失,因為優柔寡斷而不知道利用時機,其結果就是讓機會就從你身邊飛走,等待你的就隻有後悔了。為什麼有不少人永遠隻能漂流在狂風暴雨的汪洋大海裏?為什麼永遠到不了領導崗位呢?原因就在於太優柔寡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