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做人成事戒律(2)(2 / 3)

總之,請記住德國偉大的詩人歌德以下這句富有哲理的話:“長久地遲疑不決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

可見事之成敗皆在於果敢決斷,許多優秀的領導者就是因為他們做事不猶豫,該斷則斷,他們摒棄了優柔寡斷的不良品質。

四戒:事必躬親

領導者要學會宏觀管理,不要事事都自己親自去做。事必躬親,從表麵上,你很努力,也很勤奮,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但殊不知,領導要處理的事情很多,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如果不懂得放權,事事都要自己親自動手,你會被日常事務纏身,忙而沒有效率,這是領導之大忌。

那麼,該如何提高效能呢?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各盡其職,事不躬親,即領導者要做領導者的事。

領導者要學會“操其要於上,而分其詳於下”。

孔子說過:“君子不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為政者不是道具,而應該是用道具的人。”

領導人的藝術千姿百態,不一而足。而知人善任,可以說是其中的“拳頭產品”,它既是一種藝術,又是一種高智商行為。領導者為了做好方方麵麵的工作,在全局上實現自己的抱負,就需要一批得力的助手為之衝鋒。知人善任,也就是在了解部下特點的基礎上善於用其長處而避其所短。具有這種能力的領導者才能無往而不勝,無為而不成。如果你是一個主管領導,那麼你就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製定正確的決策上,具體執行應該放手讓下屬們去完成,而不能無論事情大小都去親曆親為。否則,你輕者身心勞累,重者就會因小失大,影響整個工作的正常進行。

孔子有個叫宓子賤的學生,被任命為單父的行政長官。他上任後尋訪了一批賢士,把所有的政務都交給他們去做,而自己則每天在堂上靜坐彈琴。不出三年,單父就被治理得很好,人民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等到宓子賤五年任期滿了的時候,魯國人已經對他交口稱讚。

宓子賤任期滿後回到國都任職,他的師弟巫馬期接替他治理單父。巫馬期為人與宓子賤不同,做事喜歡身體力行。到了單父以後,巫馬期早出晚歸,披星帶月,晝夜不閑,不論事情的大小,都親自處理。結果單父也被治理得井井有條。但是,不到三年,巫馬期就因為操勞過度而病倒了,不得不回到國都休養一段時間。

回到國都後,巫馬期拜會了宓子賤,問道:“師兄和我先後都治理過單父,雖然成績都很不錯,但你並沒有費多大的精力,而我卻費盡心血,結果還把自己累倒了。請問,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宓子賤一聽巫馬期的問題便笑了,說:“我的做法叫作使用人才,而你的做法叫作使用力氣。使用力氣的人當然勞苦,而使用人才的人自然會安逸!”

“哦,原來是這樣,回去後我一定按師兄的話去做。”巫馬期心悅誠服地說。

宓子賤可以算得上君子了,他十分善於運用人才,自己雖然每天靜坐彈琴,卻把單父治理得井井有條;而巫馬期卻沒使用人才,事必躬親,結果損傷生命,耗費精氣,手足疲勞,政令繁複。盡管也治理得井井有條,但還未達到最高境界啊!他倆的區別在於:前者善用人才,後者則怕用人才。

漢文帝親政後,有一次朝會的時候,文帝詢問右丞相周勃道:“天下一年審理和判決的訴訟案件有多少?”周勃謝罪道:“不知道。”文帝問:“天下一年錢糧的收入和開支有多少?”周勃又謝罪說不知道,嚇得汗流浹背,因為不能對答而感到羞愧。這時文帝又詢問左丞相陳平。陳平答道:“自有主管官員。”文帝問道:“主管官員是誰?”陳平說:“陛下如果問訴訟案件,就應該去查問廷尉;如果問錢糧,就應該去查詢治粟內史。”文帝說:“如果各個部門都有主管的人,那你管的又是什麼呢?”陳平謝罪道:“臣惶恐得很!陛下不知道臣等才智平庸,讓臣等忝居宰相職位。宰相的職責是對上輔佐皇上,調理陰陽,順應四時;對下則撫育萬物適時生長,對外鎮撫四夷和諸侯,對內親附百姓,使公卿大夫都能履行他們的職責。”

文帝聽了以後大為讚賞。右丞相周勃非常慚愧,退朝之後便埋怨陳平道:“你怎麼不在平時教我如何對答!”陳平笑著說:“您身居丞相之位,難道不知道丞相的職責嗎?如果陛下要詢問長安城中盜賊的數目,您也要勉強回答嗎?”這時周勃才明白自己的才能比起陳平差得太多。過了不久,周勃告病,請求免除右丞相的職務,陳平就獨自擔任具有左,右丞相全部權力的丞相。

領導的工作重點是把握宏觀決策,具體實施應該放手讓下屬去完成。如果在別人做事的過程中,領導老是怕他出錯,千叮嚀萬囑咐,那就會讓別人感到無所適從,更會讓他認為領導不相信他的能力,從心裏對領導產生反感,進而影響他做事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