埽是—種堵決口的器材,它用秸杆、土石卷成大圓捆,直徑有三四米,長有一百米,兩頭有牽繩拉著,放到水中,以堵塞決口。
慶曆八年黃河的決口有一裏多寬,人們從兩頭築堤,可到快要合龍時,放下去的一百多米的埽都被急流衝走。這時高超談了他的看法,高超認為埽身太長,岸上的人沒有足夠的力量使它沉到河底,水流又急,纜繩崩斷,埽便被衝跑了。應將一百米的埽分成三節,每節三十多米,中間用繩索連接,先放第一節,等它沉到河底,再壓下第二節、第三節。但別的河工認為這樣不行,三十多米的埽太小,不足以堵塞決口,白白地浪費了許多工料。
高超解釋說:“第一節埽下去,確實不能將決口堆住,但水勢卻能減小一半,這時再放第二節埽就不用那麼費力了,水勢基本上可以控製了,再放下第三節埽,那就像在平地上施工一樣容易了,人力也可以展開,同時,在放第三節埽時,前麵放下去的兩節埽已經被泥沙淤住了,還能省許多人工。”
一開始,負責的官員郭申錫不聽他的建議,還是按老辦法,結果埽不斷被衝跑,決口也越來越大。宋仁宗認為郭申錫辦事不利,就將他撤了。大名府留守賈昌朝認為高超說的有道理,便派人四處打撈漂散的埽料,采用高超的方法,最終將決口堵住了。
在現代權力場中,無論你是經理還是中下級主管人員,如果能善於“借用”別人的智慧和能力,就會很容易使自己獲得成功。
一個人的智慧雖然是無限的,但能夠開發的部分還是有限的,一個人的價值判斷、社會曆練、人生經驗由於受到環境的影響會呈現出不足之處。此外,一個人的專長也隻可能有一二種,當麵對複雜的社會環境時,這些基本條件就不夠用了,因此,隻好“借用”別人的智慧。
“借用”別人的智慧,可以彌補自己智慧的不足。另外,“借助”別人的智慧還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好處。
把別人的智慧轉化成自己的智慧,也就是說,自己在“借用”別人智慧的過程中,順著別人智慧的啟發就可以得到成長,這正是一種學習!
平庸的人“借用”了別人的智慧,可使事情做得更周全,換句話,一個隻有六十分能力的人,如果借用了別人的智慧,就可能做出八十分以上的成績。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借用別人的智慧,也可使借用和被借用者之間產生一種親密感,這對人際關係的建立是大有好處的。
很多成功的人都善於借用別人的智慧,像有些公司就專門聘用高級顧問,做重大決策之前必先開會討論。遇到特殊事件,必找專家研究,這就是在借用別人的智慧。因此也可以說,他們因為善於借用別人的智慧而得以成功或提早成功!
因此你應該趁早培養一種“借用別人智慧”的習慣,你可以與若幹不同行業的朋友保持聯係,把他們組成一個不具形式的“智囊團”。
借用別人的智慧來做事,不僅可以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還可以使你避免主觀、武斷!主觀、武斷雖然也能做出大事,但失敗的幾率相對也大,這也就是—些自視為強者,不聽他人之言者最大的悲哀!
盡管自認為才高八鬥,有人不能及之處,但也有不及他人之處。那就借用別人的智慧吧,這樣做的人才是最聰明的人!不管是公司的總經理,還是管著三五個人的小組長,要使自己所管轄的部門有出色表現都要讓下屬與你同心協力,貢獻出他們的能量。那麼如何調動下屬的積極性呢?
作為主管,本身要具有人格魅力,讓下屬覺得你值得信賴,值得為你工作。其中重要的是要發自內心地認識到自己與下屬都是在為老板為公司打工,這樣心態調整適當,也就消除了下屬與你的對立情緒。
不管是誰,隻要在你領導之下,都要讓他人盡其才,這才是一個好主管應具有的品質。“屬下能做的工作,我不去做。”作為主管,你要考慮的是部門及公司的遠景,未雨綢繆,才能在眾多部門中高人一等。
五十二戒:不懂進退之道
挫折容忍力是指個人遭遇挫折時免於心理失常的能力,是指個人經得起打擊或經得起挫折的能力。能忍受挫折的打擊,具備良好的適應能力,以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動,這是心理健康的標誌,也是成大事者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心理素質之一。
在實際操作中,一定要在忍耐中懂得進退之法,因為,進退之法,是許多成大事者都心知肚明的行動要略。李鴻章在權力的爭鬥中,能做到該讓就讓,絕不冒險,所以他才有步步高升的機會。請記住:學會忍受別人不能忍受的事。
清朝時太監李蓮英受慈禧太後的寵愛,權傾朝野,人人望而生畏,人稱“九千歲”。此人狐假虎威,老謀深算,心狠手辣。李鴻章以軍功而升高官,最初看不起這些奴才。有時有點對太監李蓮英不敬,有意無意間得罪了李蓮英。
李蓮英並非要整倒李鴻章,隻是想教訓他一下,讓他知道自己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