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謀略智慧戒律(2)(1 / 3)

慈禧太後有意靜居,想把清漪園修繕一番,以便頤養天年。苦的是籌款無術,時常焦躁。李蓮英曰:“李伯爺是朝廷重臣,若能體仰上意,玉成此事,以慰太後,以寬聖心,當立下不世之功。”

李鴻章聽到有這樣貼近慈禧太後的好機會,豈肯輕易放過?當即滿口應承,並馬上獻計獻策,同李蓮英商量,巧立名目,責成各疆吏歲撥定款,就中提取六、七成作為造園經費。

李蓮英聽了大喜,拍手稱善,笑容可掬地著實奉承了李鴻章一番。看到李鴻章誌德意滿的樣子,他憋在心甲已久的那股悶氣,就像要爆炸的瓦斯一樣,鬧得他渾身火燒火燎,表麵聲色不動,心中卻有了主意。他謙恭有禮地希望李鴻章入園內踏勘一回,看看哪裏該拆該建,做到心中有數。

李鴻章看他想得周到,說得在理,當然點頭讚成,哪能想到這不男不女的家夥在巧施計謀呢!

到了約定的日子,李蓮英借口有事不能奉陪,派了個伶俐的太監領著李鴻章,園前園後,園左園右,著著實實轉悠了一整天。事後不久,李蓮英故意撿了個光緒皇帝肝火最旺的時候,誣陷李鴻章在清漪園裏遊玩山水;光緒自4歲進宮稱帝,從小懾於西太後的淫威,始終當著一個傀儡兒皇帝角色,凡事都要看慈禧的臉色,自然有一肚子說不清道不白的委屈,他最忌諱的就是別人不尊重他的皇權帝位。聽說權傾當朝的李鴻章竟敢大搖大擺地在他禦苑禁地遊逛,頓時大怒。認為這是“大不敬”,是對皇權皇位的公然藐視和冒犯!光緒一怒之下,不問青紅皂白,立即下詔“申飭",將李鴻章“交部議處”。

所謂奉旨申飭,就是由皇帝、太後或皇後派一名親信太監,捧著“聖旨”去指著某人的鼻子,當眾數落臭罵一頓。而被罵的人,既不能申辯,也不能回罵,還要伏在地上謝恩,因為那罵人的太監代表著皇帝、皇太後或皇後呀!要是那太監學著皇帝、皇後的口氣罵,可能還能忍受點,無奈那些太監總是用最不堪入耳的粗野的話,渾卷濫罵一氣。罵到最後還要跺著腳大喝一聲:“混帳王八蛋滾下去!”這“申傷”雖不傷皮肉,卻是極使人難堪的侮辱性懲罰。因受辱不過,一氣成病,甚至一怒而亡的都大有人在。

光緒年間,郵傳部剛剛成立,委任張百熙為尚書、唐紹義為侍郎,張百熙向皇上謝恩後,就去拜見唐紹義,說了很多自謙的話,唐紹義用廣東方言回答他,張百熙聽不明白,彼此發生了誤會,第二天,唐紹義回拜張百熙,請張百熙麵奏皇上,調任一些官員充實郵傳部,並交了一份調任人員名單,張百熙答應了。等上頭宣告結果,唐紹義提交的名單沒有一個人選中,唐紹義十分氣憤。於是兩人關係惡化,都寫了奏折揭發對方,奏折都留在皇帝那裏沒有批示。他們兩人又都請了病假,不到部裏辦公,被禦史彈劾,兩人都受到聖上的指責。著太監“申飭”。唐紹義把400兩紋銀送給了太監,而張百熙不知道。等傳張百熙跪著聽宣讀聖旨後,太監跺著腳大罵:“混帳王八蛋滾下去。”張百熙磕頭後站起來,麵色蒼白。而要唐紹義聽宣讀聖旨時,卻沒有像張百熙那樣挨罵,。張百熙更加氣憤,回家後就小了病,沒有多久,因憂傷而死去了。後來,還有一位任大學堂監督、編修的劉延琛被“申飭”,他無法籌措400兩銀子行賄,又不能忍受這樣的辱罵,十分為難,隻好托人向太監說情,交了200兩銀子。到時,太監在斥責時,隻罵了“混帳,下去。”這真是“半價半罵”。

李鴻章被禦批“申飭”,他自然懂得其中奧妙,立即送了銀子,沒有當眾受辱。

李蓮英看到李鴻章使錢告饒,也出了心中那口惡氣,樂得“和氣生財”。

李鴻章自然很快悟出了吃虧的原委,從此以後便對這位“九千歲”刮目相看,敬禮如儀。真可謂吃一虧,長一智。這就是李鴻章的退讓之法——不去冒險與人爭鬥,而以守住自己為重。

這樣看來:冒進是成功的前提,但不是所有的冒進都能成功,這就要求避免盲目性;相反,善於退讓,也能贏得成功,因為這樣做一則保住了自己,二則保留了機會。

五十三戒:心無誠府,喜怒於形

喜怒哀樂是人的基本情緒,這世界上不可能有人做到心境一如止水,沒有一絲喜怒哀樂。如果有的話,那也隻能是“植物人”。在競爭殘酷的社會裏,人為了生存,會采取各種方法來積蓄力量,打擊對手。而任何人,隻要接觸社會,便多多少少練就一些察言觀色的本事,他們會根據你的喜怒哀樂來調整與你相處的方式,並進而順著你的喜怒哀樂攻你的心。假如你失去警惕,喜怒哀樂形於外,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意誌受到了別人的掌控。如果你的喜怒哀樂表達失當,有時甚至會招來無端之禍。因此,高明的領導者一般都不隨便表現這些情緒,以免被人窺破弱點,予人以可乘之機。城府越深,便越不為人所看透,這樣,他人就不可能摸清你的想法,你也才有可能駕馭對方於無形。

對於曹操殺楊修,曆史學家說法不一。多數人會認為是因其聰明過人,才高壓主,曹操妒才,不能容之而遭殺身之禍。還有人認為是因為楊修參與了曹植與曹丕的太子之爭,曹操怕死後引起兄弟不和,留下後患,遂痛下殺手。這些都有一定道理,但關鍵是在於楊修能看透曹操心裏想什麼,這才是曹操最忌恨的。曹操能行霸王之道靠得就是治人心,如果自己的內心輕易被人看穿,那還了得,所以這才是楊修致死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