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謀略智慧戒律(3)(1 / 3)

一個侍女連忙出去,端著一碗粥來到司馬懿麵前,司馬懿抖著手去接,可他的手抖動得太厲害,最終還是拿不住碗。侍女隻好端碗送到司馬懿的唇邊,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把粥送進司馬懿口中。司馬懿的嘴慢慢地蠕動著,粥不斷地從嘴角流出來,流到下巴的胡須上,又順著胡須滴落在他的衣襟上。

喝著喝著,司馬懿突然咳嗽起來,嘴裏的粥噴了出來。不僅噴到他自己身上,還噴了喂粥的侍女一身。侍女放下手中的碗,拿過毛巾給司馬懿擦身上的粥。司馬懿歎了一口氣,閉上眼睛。

李勝看見司馬懿這副樣子,就走上前去,對司馬懿說:“太傅,大家都說您的中風病複發了,沒想到您的身體竟這樣糟,我們真替您擔心!”

司馬懿慢慢地睜開眼睛,氣喘籲籲地說:“我老了,又患病在身,活不多久了。我不放心的是我的兩個兒子,你今天來,我很高興。我以後就把兩個兒子托付給你了。”說著說著,眼中流下淚來。

李勝連忙解釋說:“太傅不必傷心,我們都盼著您早日康複呢。我馬上要到荊州赴任,今天特意來拜望您,向您辭行的。”

司馬懿故意裝糊塗,說:“什麼?你要去並州上任,並州靠近胡人,你去了要很好地加強戒備,防止胡人人侵。”

李勝見司馬懿年老耳聾,連話都聽不清了,就重複說:“太傅,我不是去並州,是去荊州。”

司馬懿聽了,故意對李勝說:“你剛去過並州?”

司馬昭湊上前去,大聲對司馬懿說:“父親,李大人不是去並州,而是去荊州。”

“哦,是去荊州,那更好了。唉,我人老了,耳聾眼花,不中用了!”司馬懿對李勝說。

李勝認為司馬懿確實老病無用了,就站起身來,對司馬懿告辭說:“太傅多保重,您的身體會好起來的,以後有機會進京,我會再來拜望您的。”說完就離開了太傅府。

李勝剛出府門,司馬懿就從椅子上站了起來,手捋胡須,看著司馬昭,父子兩人相視而笑。

李勝出了太傅府,直奔曹爽的府中,見到曹爽,高興地說:“司馬懿人雖活著,卻隻有一息尚存,已經老病衰竭,離死不遠了,不值得您憂慮了。”

曹爽聽了,心中大喜,當即把李勝留在府中,飲酒慶祝。從此以後,曹爽根本就不把司馬懿放在心上了,更加獨斷專行。

春天到了,按照慣例,曹魏皇帝宗族要去祭掃高平陵。曹芳起駕,曹爽、曹羲等兄弟全部隨駕同行,一行人耀武揚威,浩浩蕩蕩開出了洛陽城。

等曹爽他們出城不久,司馬懿就精神抖擻地帶領著司馬昭、司馬師披掛上馬,率領著精銳士兵占領了洛陽各城門與皇宮,把洛陽城四門緊閉,不準人隨便出入。然後假傳皇太後的詔令,廢曹爽為平民,並派人把詔令送到皇帝曹芳那裏。

司馬懿握有重兵,曹爽又沒防備,所以隻能坐以待斃。司馬懿下令把曹爽兄弟及其親信桓範、何晏等人抓起來砍了頭,並滅掉了三族。

類似的例子還有燕王朱棣奪位之前的裝瘋,他年輕的侄子建文帝哪玩得過老謀深算的叔叔呢,不久就被朱棣的大軍打敗,不知所終。

五十五戒:不善柔道之術

柔能克剛,是為人處世的堅定信念。以柔勝剛,是為人處世的理想境界。

柔中含剛,剛中存柔,剛柔相濟,不偏不倚,才是為人處世的精髓所在。關於這一精妙的處世技巧,則應以道教的陰陽太極表現得最為形象。在一個渾圓之中,一條白色的陽魚和一條黑色的陰魚,首尾相抱,互相糾結,渾融婉轉,無始無終,無頭無尾。最妙的是陰魚當中有陽眼,陽魚當中有陰眼,相互包容,相互蘊含,相互激發,相互轉化而又相互促生。當我們凝神審視這個小小的太極圖時,我們不得不承認它蘊含了宇宙中的至理,當然包括也我們處理人事的最高準則。

但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曆史還是現實之中,剛者居多,柔者居少,這無疑是人性的一些弱點諸如貪婪、暴躁、逞一時之快、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等等所激化出來的結果,倘若能以柔為主,寓剛於柔,即我們常說的“柔道”來處世,那麼無疑將比“剛道”更加行之有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剛道”所遠遠不及的。曆史上就有許多以“柔道”處世,以“柔道”治國而成功的事例。

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寬鬆而非放任,柔和而非軟弱。其在位其間,實行的開明政策,不謀求重大政績,但求朝野相安無事,百姓各安其職,手下重臣也得以善始善終,於不經意間創造出了令人神往的中興盛世。這無不體現了其高超的用權、馭人藝術。

劉秀就是一個以“柔道”得天下的人。

建武十七年(41)十月,秋高氣爽,年已47歲的劉秀又回到故鄉章陵縣,祭掃父母墳塋。辦完了事,設宴招待本族父老兄弟及左鄰右舍。幾位老媽媽酒喝得滿臉通紅,坐在一起興致勃勃地議論著劉秀起兵前的情景,感慨萬端地說:“文叔(劉秀的字)小時候跟個大姑娘似的,既老實,又柔順,從不跟人發脾氣,以後卻得天下做了大皇帝,真想不到哪!”話傳到劉秀的耳朵裏,他回過頭笑著回答:“我不但用柔道得天下,還要用柔道治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