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謀略智慧戒律(4)(3 / 3)

第二天,他就召集百官開會,任命了蘇從、伍參等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大臣,公布了一係列的法令,還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並殺了一批罪大惡極的犯人以安定人心。從此,這隻“三年不鳴”的“大鳥”開始勵精圖治,爭霸中原。

在他開始治理楚國時,楚國正遇上了大災荒,四周邊境又遭進攻。他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擊敗了庸人的進攻,爭取了群蠻及巴、蜀等小國部族的歸附。爾後整頓內政,國家開始富強,他善於納諫,重視用人之長,改革政令製度,尤其是改革兵役製,使楚國逐漸成為一個軍事強國。

後來,莊王平定內亂,對外則進行了長期的戰爭,終於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且從其所作所為及對霸業的認識水平來看,在五霸之中都應該算是首屈一指的。

楚莊王的韜光養晦並非是在受到失敗與挫折時被迫進行的,而是為了更好地掌握未來而主動地進行的。把權力束之高閣,任由下屬各行其事,隨著時勢自然發展,這是一種權力無為。一般來說,這是一種失職的表現。所以,在常人看來,新官上任三把火,有權就要用,而且必須是立杆見影,權到成功。但楚莊王卻另有絕招。作為新君,他上任以後不是立即著手整頓朝綱,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這真讓人捉摸不透。但他這樣做的結果卻讓楚國的許多問題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對楚國的官員也是個深入的了解。這樣的權力無為,為自己後來的大有作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多少有點陰謀術的味道,但仔細想來卻似乎又有許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許多時候,聰明的領導者並不急著表現自己,更不會拿著“權杖”到處揮舞。他會適當地退到幕後或者邊緣,冷靜觀察,或者潛下心來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以便真正搞清楚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人和事的基本狀況,然後對症下藥,開展工作。有的時候,某事物剛剛萌芽,一時還看不出其實質和發展趨勢,在這個時候,最好是像楚莊王那樣,假裝糊塗,靜觀待等待。

管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既限製了部下的自由意誌,而他們卻又絲毫也感覺不出來,這樣就形成了上下級之間的和諧共處,讓員工在和睦的氣氛中達到努力工作、同舟共濟的共識,朝著既定的目標共同奮鬥。

這就是管人中的較高境界——無為而治。我們這裏所說的無為而治,並非隻是單純地無所事事,什麼都不幹,什麼也不說,放任自流,而是要求領導能從大處著眼,把握大局,將下屬導向適當的方向,以包容人的理念,不讓下屬意識到自己隻是被驅策的工具。

如果一個領導者能做到表麵上好像什麼也沒做,但是他的意誌在組織裏能得到順利貫徹執行,這是最為優秀的管理者。下屬雖然時時知道有這麼一個領導,卻完全沒有注意到他的活動,但是這個領導可以積極地發揮領導作用,取得顯著的成效,這種領導技藝才是高超的領導方式。

領導者也要注意成事的方法,做到不露痕跡地推行自己的意誌。可以讓下屬自己覺得靠自己的力量完全能完成任務,讓他們各安其職,而不是左顧右盼。隻要各人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組織自然達到有序運行。

五十八戒:不善於橫向整合資源

官場微妙,拍板的人自己不會主動提出方案,提出方案的人又無拍板的權力。因此,要定下一件事,往往下要有人說,上要有人聽,上下結合方能奏效。深諳防權之道者的無不尋找強有力的靠山,努力使自己成為官場的長青樹。

《抱樸子外篇·交際》中有這樣一段話:“金玉能夠經過深不可測的江河,是因為依托了輕舟;神靈的鳥能夠群聚於九霄之上,是因為依靠了旋風的力量;蘭草傳出強烈的芳香,是清風的功勞;委屈的土人能夠在山丘田園中受到起用提拔,是因為有了知己者的幫助。”由此可見,要想在權力場中隨心所欲,就必須得有一張牢不可破的關係網,這是古今官場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所謂“朝中無人不做官”,在官場上混跡的人,一定要學會去編織這張關係網,一定要去找可以依附的官場重僚,找一棵可以遮蔭的大樹。在求升之路上,如果有關係,那麼升官之路就會相對平坦得多;如果沒有關係,就一定要去尋找,即使隻是沾點邊,對求官也是大有裨益的。

“關係”都是靠自己去建立起來的,所以,如果要想“朝中有人”,自己先要學會去“交人”。不僅要交“朝中之人”,也要去交“朝外之人”,因為說不準哪天,自己所熟知而親密的人就會飛黃騰達,重權在握,而自己便也獲得了進升官階的大好機會。

清末張之洞自任官以來就一直平步青雲,且其間甚至連處分都很少,雖然一方麵是由於他的聲譽、精明強幹所致,但究其根源還是在於當時的大學士、軍機大臣李鴻藻以及其唐兄張之萬的盡力栽培、提攜。李鴻藻與張之萬是當時慈禧寵眷優渥、最為信任的朝中漢臣。李鴻藻、張之萬同官至好,結為兒女親家,禍福寵辱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