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謀略智慧戒律(5)(1 / 3)

早年時期,張之洞就向自己的堂兄張之萬請教為官之道,張之萬告訴初入仕途的張之洞說:“秘訣隻有一條:尋找一個強有力的靠山。”接著他又詳細解釋說:“如果這個靠山在羽翼未豐時,你就與他有非同一般的關係,那麼一旦他的地位穩固之後,你在仕途上便會一帆風順,左右逢源。官做到這個地步,便可謂做到家了。”張之萬的這番教誨,張之洞牢記在心,其大力促成原戶部侍郎閻敬銘出山複職,便是這種“冷灶燒香”式策略的最佳運用。

閻敬銘,字丹初,陝西朝邑人,為官剛正不阿,是清廷中少有的理財高手。胡林翼任湖北巡撫時,力邀閻敬銘赴鄂,並舉薦其為“總辦東征糧台”,為湘軍籌措糧餉,居功甚偉。然雖政績卓越,但也因不善通融而樹敵不少。一年,黃河發大水,恰巧閻敬銘舉家搬到山西解州落戶,政敵乘機參劾他假荒年地賤之機,購地置產,其一氣之下,稱病辭官。後清廷“累詔起用,均以疾辭”。

張之洞離京赴任山西巡撫時,慈禧太後特意關照張之洞查訪閻敬銘的情況。張之洞是個有心人,聽出慈禧話中有話,嗅出慈禧對閻敬銘仍眷顧甚深、期望甚切,他便料定閻敬銘的飛黃騰達隻是時間的問題。閻敬銘過去以侍郎致仕,現已65歲了,若複出,官銜必在侍郎之上。這次若由自己出麵來說服閻敬銘複出,自然就與閻敬銘結下非同尋常的關係。對此張之洞把握十足,因他和閻敬銘之間有一層淵源,那就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恩人胡林翼。

張之洞隱隱記得,胡林翼在去世前曾致信給他,希望他到武昌撫署來曆練一下,信中對閻敬銘讚賞有加。張之洞忙把過去的舊信劄找來,果然尋到了這封信,遂有意將這封信帶去山西。剛一抵晉,張之洞即親筆書函一封,派知府馬丕瑤.將之一並送呈解州閻宅,代他先去看望一下閻敬銘,轉達殷勤問候之意。

閻敬銘讀了信函後很受感動,遂與馬丕瑤同往太原晤張。

此前張之洞對閻敬銘“貪購土地”一案作了詳細調查,發現實為純屬誣陷,於是給太後親擬一道密折,陳述事實,並稱讚閻敬銘在協辦山西賑務時,“查賑減徭,諸事無不殫精竭力,智慮周裕,不覺疲勞”。即使在辭官賦閑時,“每與人談及時事艱難,晉民困苦,輒為扼腕泣下,是其愛國憂民之心未嚐一日去”。

不久,一道上諭發至太原巡撫衙門:授閻敬銘為戶部尚書。張之洞看到這道上諭,心裏歡喜無盡。閻敬銘授的是戶部尚書,山西窮困,銀錢拮據,凡辦大事,都要得到戶部的關照才能行得通。於是張之洞親自“敷宣恩旨,正言敦請”,督促司敬敬毋再固辭,速往京履任,終於使閻敬銘“幡然就道”。

進京三年,閻敬銘的仕途十分順暢。他的戶部尚書做得有聲有色,經他的調理,國庫兩年間便增加了八百萬兩銀子。慈禧很滿意,視其為股肱重臣。當然,閻敬銘沒有忘記張之洞在也出山前的多次舉薦,以及在山西時的特別禮遇,常和張之洞有書信往來。山西庫款的清理,得到閻敬銘的大力支持,清理完畢,又被戶部當做成功的例子向各省推介,為張之洞在官場揚聲譽。後來,閻敬銘入閣拜相,更是為張之洞提供了很多幫助。

我們審視曆史,就會發現,自古以來很多的人踏上仕途,被重用、得升遷,靠的就是“朝內有人”。曆代為官為臣者,真正靠自己的能力白手起家的其實並不占多數,更多的人升官的秘訣就在於此。曆代皇親國戚、公子王孫無論德才好壞,都能混個一官半職,究其原因,無非就是沾了這“親戚朋友”的光。

張之洞任山西巡撫時,中法戰爭的失敗使得慈禧大為光火,遂將軍機處進行了大換血,醇親王開始掌管軍機處實權。而新軍機處作出的第一號決定,就是將兩廣總督張樹聲就地罷免,將權傾一方,炙手可熱的粵督一職交給了張之洞。而其中穿針引線、牽線搭橋的就是張之洞之堂兄張之萬。醇親王位高權重,與張之萬關係頗深;閻敬銘貴為寵臣,與張之洞關係不同一般,由醇親王提名、閻敬銘聲援,份量自然不輕。更何況張之洞本就是慈禧太後賞識的人呢?於是,張之洞舉上下之力,輕而易舉地將兩廣總督的大印掠於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