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
穿越地平線
徐霞客是江陰人,小時候我最崇拜他,他對我影響很深。孩提時我經常癡癡地想,徐霞客怎麼能走那麼遠?我渴望像他那樣去遠足、開眼界、長見識、做大事。一直以來,我有一個特別強烈的願望,那就是穿越地平線走向遠方。不斷地超越地平線,你才會看到更多、更美的風景。
——2007年12月,俞敏洪接受筆者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在俞敏洪辦公室的牆壁上,鑲嵌著這樣一幅影像斑駁的“老照片”:三間破敗不堪的泥坯瓦房,孤零零地挺立在繁茂的農田之中。“每次看到這幅照片,總會想起年少時的艱苦生活,它提醒我思考生命的變遷、人生的目的,以及我生命中幸福和苦難的根源。”俞敏洪說。18歲之前,俞敏洪一直住在那三間泥坯瓦房裏,如今,“老宅子”早已成為俞敏洪心中幸福而沉重的回憶。而江蘇江陰老家的一草一木和鄉情鄉韻,依然縈繞在俞敏洪的腦海之中,讓他難以釋懷、無從排遣。再回首恍然如夢,他萬分感慨,“本來我是應該在江陰農村待一輩子的”。
鄉村的“老宅子”離長江隻有一公裏。少年時代的俞敏洪,一到夏天就約上小夥伴們下水遊泳。每一次從長江裏濕漉漉地爬上來,仰麵躺在潮濕的河灘上,沐浴著暖暖的陽光,他總是會不自覺地沉湎於無邊無際的遐想。年少輕狂的俞敏洪,內心深處蟄伏著一種異乎尋常的衝動——到長江對岸看一看,行萬裏路,感受外麵的精彩世界。1970年,母親帶著8歲的俞敏洪去了一趟上海。行水路經過半天一夜,母子兩人來到上海。在那一次旅行中,長江的浩瀚、吳淞口的蒼茫、都市燈火的絢爛和街道的繁華,給俞敏洪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從此,俞敏洪渴望遠行,這種衝動與憧憬伴隨著年齡的增長愈加強烈,成為他拚盡全力,連續三次參加高考的動力之一。大學期間,俞敏洪曾經懷揣著100元,風餐露宿,一路徒步到了泰山,然後到了黃山,再到九華山,甚至最後走到了廬山。走到九華山時,他猛然發現腰包裏隻剩5元錢了。當天晚上借宿農民家,農民找他索要住宿費,俞敏洪說:“我幫你插秧來抵消住宿費。”農民不屑地搖搖頭:大學生怎麼會插秧呢?第二天,俞敏洪和那個農民比賽插秧,結果一塊地俞敏洪插了3/4,農民才插了1/4,這讓農民異常驚訝和感慨。俞敏洪得意地告訴他:“我14歲那年就得過我們縣的插秧冠軍。”晚上,農民殺了一隻雞招待俞敏洪,兩人喝酒聊天,很是快活。第二天,俞敏洪告辭而去,農民塞給他10元錢,“你還要去廬山,這點錢就給你當路費吧”。
穿越地平線,這是俞敏洪個人理想的濃縮與提煉,為己身也為他人,造夢不止、傳奇不斷。
行動指南
一個人若窮其一生生活在“平原”上,是一種悲哀,因為你沒有看到過起伏的山巒、連綿的丘陵、無垠的草原以及浩瀚的海洋。人生的所有希望,皆源於不倦的憧憬與想象。
1月2日
父親和母親
我要感謝我的父母,他們是我的榜樣,他們給了我生命和力量,給了我智慧和勇氣,教會了我永遠要做一個正直和誠實的人,教會了我如何對待生活。父親的寬容使我懂得了要原諒這個世界的不足,母親的堅強使我理解了接受苦難的必要。
——摘自2001年11月16日俞敏洪在新東方8周年慶典上的講話
背景分析
“有著南方人的精明、北方人的豪爽,給人的印象是沒有他不能應付的情況。”這是俞敏洪身邊的人對他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