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一月掙脫生命的束縛 (1)(2 / 3)

“我從小就知道生活的艱辛與不易,知道人需要堅毅和努力,這要歸功於我的母親。”俞敏洪曾飽含深情地寫過一篇散文《我的父親母親》,真摯情感流淌於字裏行間。他說:“我從父親那裏學到了寬厚,學到了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態度,又從母親那裏繼承了堅韌不拔、絕不放棄的精神。”

對於俞敏洪而言,母親李八妹勞苦功高、居功至偉。老太太性格爽朗、精神矍鑠,俞敏洪每周都會回去陪她吃頓飯。老太太曾經在新東方大廈開過一個小賣鋪,出售餅幹、麵包等零食,還特意從老家江陰請了鄉友幫忙打理。

俞敏洪的母親,個性剛強、精明強悍,為人處世幹脆利落。追根溯源,俞敏洪的品質素養和商業天賦與他母親的教育和影響密切相關。

行動指南

在俞敏洪的頭腦中,父母的言傳與身教,已經被簡化成一個基本公式:先做人再做事。“做人”和“做事”應該是每一個希望在事業上有所作為的人,不斷努力和追求的兩個方麵。

1月3日

高考,痛並快樂著

第一次高考敗得很慘,英語33分;第二年高考,英語55分,依然名落孫山;第三年,終於考進了北大。我想說明兩點:第一點是堅持的重要性,因為直麵失敗的堅持是成功的基礎;第二點是能力和目標成正比,能力增加了,人生目標自然就提高了。我一開始並沒有想考北大,師範類大專是我的最高目標,但高考分數上去了,自然就進了北大。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失敗和成功交織的滋味。

——摘自《我生命中的兩次重大失敗》,《新東方精神》雜誌2007年第3期

背景分析

第三次高考成績公布時,俞敏洪發現自己的分數超出北京大學錄取分數線7分。當年是考後填誌願,俞敏洪下了很大決心也沒敢填報北京大學,是老師替他在“第一誌願”一欄寫下了“北京大學”4個字。“很多分數比我高的人都沒敢填報北京大學,我咬了咬牙,一狠心,報了。當時我也很擔心能不能被錄取,但結果北大還是錄取了我。”俞敏洪是穿著打補丁的布衣藍衫、挑著扁擔,大搖大擺走進北大的。

談及高考往事,俞敏洪感慨萬千:“如果當時沒有堅持的話,也許我現在仍然隻是一個農民。”俞敏洪記得,當時村裏有個小夥子和他一樣,高考考了兩年,“我跟他說我們一起再考一次吧,他母親一臉憂憤地說‘我家兒子不考了,找個女人結婚算了’。回到家我跟我媽說我再考一年,結果我真的考上了。”

高考,是俞敏洪人生的第一場失敗。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他得出兩個結論:一是必須往前跑,不一定要跑得快,但是要跑得久;二是不能停下來,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持之以恒、堅持到底。

行動指南

逆境盡管痛苦,但是可以收獲快樂,因為它是淘汰競爭者的必然過程。

1月4日

留學夢

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在失敗中尋找與把握機會的過程,沒有失敗就無所謂成功,沒有遭遇過挫折和失敗的人生是不豐富的人生,就像白開水,純淨卻沒有味道。一個人是否活得豐富,不能看他的年齡,而要看他生命的過程是否多彩,還要看他在體驗生命的過程中能否把握住機會。

——摘自《我生命中的兩次重大失敗》,《新東方精神》雜誌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