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六月新東方為什麼沒有垮? (1)(2 / 3)

俞敏洪始終堅持:新東方永遠不做教育之外的事情。“拒絕誘惑,控製欲望,所以新東方始終不缺錢。”

2006年新東方上市融資超過1億美元,俞敏洪手握美元戰戰兢兢。登陸美國資本市場以來,俞敏洪一邊小心翼翼地並購、建設分校,一邊使勁地攢錢。持續不斷的利潤和數量龐大的來自學員的預收款,使新東方的賬麵絲毫不緊張。

事實上,創業17年來,俞敏洪一直麵臨著理想與現實的拷問:自己的心誌是否足夠堅定;行動是否果敢堅決;能否承受住人力資源體係震蕩;在草根式成長必然經曆的淬礪與風險中,如何安保新東方始終合情合理、合規守則,始終處於安全邊界。市值20億美元的新東方,在讓俞敏洪滋生榮耀感的同時,也讓他一直琢磨如何做好市值管理,這是他在金融風暴裹脅之下的“長考”之題。

行動指南

經營企業就是經營現金流,還要善於抓住發展機遇,同時更要維持穩定,財務穩定了企業才可以長治久安。

6月5日

新東方內鬥的真相

如果把創業的激情,創業的無序給泯滅掉,就會出現創造力的衰退。就像夫妻打架一樣,一天之中吵架隻是1個小時吧,其餘23個小時還是互相鼓勵,相互扶持的,不然新東方怎麼能發展起來?

——2006年9月,俞敏洪接受《職場》雜誌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徐小平是俞敏洪在北大的師長,長期以來,俞敏洪對徐小平充滿敬意。1995年年末,俞敏洪從海外請回的第一人便是徐小平。回國之後的徐小平有大半年時間寄宿在俞敏洪家裏,兩人共同進退,關係日益親密,事業也開始蒸蒸日上。但是到後來,任性的徐小平逐漸成為新東方的不穩定因素,他總是毫不留情地批駁俞敏洪,並且發起了一場場小股東維權的“戰鬥”。在一場以俞敏洪為目標的“戰鬥”中,“三駕馬車”裂痕深重。2001年8月28日晚,新東方緊急召開臨時董事會,王強請辭。監事會主席包凡一緊隨其後:“如果王強離開新東方,我也離開新東方。”

2001年11月21日,俞敏洪主持召開股東大會,提出一條“關於徐小平是否擔任董事重新投票”的提案,曆數徐小平出爾反爾、意氣用事、立場不端正等毛病,請股東們在自己和徐小平之間作出選擇——要麼俞敏洪離開,要麼徐小平離開。

表決結果毫無意外,股東們選擇了俞敏洪,徐小平的董事職務被罷免。其實在新東方的發展思路與戰略選擇上,徐小平、俞敏洪一直存在分歧,比如,徐小平曾經極力建議新東方開展高端英語培訓,並早在1997年就建議新東方介入互聯網,早在1999年,就建議俞敏洪開展雅思培訓,但都沒有獲得俞敏洪認同。

“假如說新東方是一艘大船,那麼掌舵人俞敏洪迷失方向,是這場改革艱難與痛苦的最主要根源,”新東方創始人徐小平認為,“新東方的內鬥,不是權力的鬥爭,而是關於發展思路、戰略、公司治理結構、發展節奏的鬥爭,當然還有股東利益,因為在鬥爭過程中沒有一個股東提出要什麼職務、工資、股份的。”徐小平強調,這是新東方內鬥的“靈魂”所在,也是新東方從分崩離析的邊緣走向坦蕩正途的緣由。

徐小平覺得新東方能夠平安無事地跨越這一劫難,最大的收獲是心態,“危情教會了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挫折,如何看待他人的誤解,如何看待你自己導致誤解的過程”。

行動指南

隻要牢記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利益,以及誌同道合的友誼,天下就沒有不能共事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