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十一月人生為一大事而來 (2)(1 / 3)

世界上的事情,經常很容易開始,卻不容易結束。因為做任何事情都會有感情的付出。感情付出越多,生命的感悟就越多,我們對所做的事情牽掛的自然也越多。牽掛到最後,循環往複的人和事構成了我們的生命圈。生命的豐富由我們每天碰到的人和事以及我們處理人和事的方式組成,每天都有人向我們走來,每天都有人離我們而去。來來往往的人構成了我們眼前的風景,蘊涵著我們存在的本質。期待,因為我們向往未來;懷念,因為我們珍惜過去,希望永遠不要忘記別人給自己帶來的哪怕隻有一絲的美好心願。

——摘自俞敏洪2001年8月27日的日記

背景分析

很顯然,俞敏洪與新東方的行為就是一場“很容易開始,卻不容易結束”的實踐。

俞敏洪與新東方始終是業界的話題。不知俞敏洪平生是否想過,他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的老板,但可以肯定的是,俞敏洪的所作所為已經改變和影響了中國英語培訓業界的進程。

俞敏洪所依憑的勵誌精神的新潮思想或許並非他的首創,但他卻是第一個試圖在英語培訓領域把品牌理想變為現實的企業家。

彼得·德魯克的研究成果表明,企業家最容易犯兩大錯誤:一是把精力放在昨天,而犧牲掉明天的機會;二是把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而讓機遇溜走。極度自信、高度樂觀的俞敏洪恰恰相反,他的精力往往不放在今天,而放在明天。

行動指南

企業同時具有市場性與社會性,做到兩者兼顧的企業才會贏得尊重。

11月9日

談論“新京商”

商人不該政治化,而要站在比政治更高的高度,和政治力量進行合作,通過政治力量促進商業社會的發展,突破潛規則的限製,形成獨立的商業力量,從而擁有超越財富的商業影響力,反過來對政治改革起到推動作用,這時候京商的力量才算真正形成。有人以為依靠政府的關係、北京的地域優勢,做點生意賺點錢就是“新京商”,這根本不對。

——摘自2005年8月俞敏洪在“新京商”論壇上的演講

背景分析

2005年8月17日,由《中關村》雜誌社主辦的首屆“新京商”論壇在北京舉行。較早提出“新京商”概念的是厲以寧。在2005年6月11日舉行的“中美新市場經濟(北京)論壇暨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雷斯科特中國演講會”上,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根據北京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第一次提出了“新京商”的概念,並指出了“新京商”應具備的四大特點:第一,應該是掌握現代最新科技的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獨立的品牌;第二,以深厚的京派文化為依托,並在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企業家群體賦予京派文化新的內容;第三,針對北京移民城市的特點,“新京商”群體應更有開放性,而不應以籍貫論出身;第四,應有社會責任感,從而更好地構建和諧社會。

俞敏洪把自己歸為文化商人而非“新京商”。在他看來,如果說“新京商”就是代表文化性的儒商,那是一個非常陳舊的概念。“中國商人一般以儒商為標準,我是做文化的也是做教育的,原則上應該算是儒商。但是如果非要扯上文化才顯得自己有水準,這是走不出自我的表現,企業家不該把‘儒商’這個稱呼作為刻意的標榜。”俞敏洪認為,“新京商”想要異軍突起,成為引領潮流的一股力量,難度很大,因為在商業思維和經營運作方麵“新京商”並不比其他商幫強。

行動指南

企業家是最容易自我膨脹的群體,在企業取得成功後容易自我演變成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因此,如何正確定位自己的身份,是企業家必須權衡的事情。

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