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十一月人生為一大事而來 (2)(3 / 3)

行動指南

成功者與失敗者的最大區別,就是成功者善於發現自己的優勢所在,選擇有利於自己的競爭,而失敗者則相反。

11月14日

規劃自我

要有毅力,還要有自我控製能力,這樣就永遠不會絕望。一個人不可能奢求外界去適應你,那樣你就不會成功,有能力的人才能控製自我,控製世界。

——2003年,俞敏洪接受《大學生》雜誌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新東方創業元老徐小平是學音樂出身的,英語水平原本乏善可陳,所以他考TOEFL考了三次,第一次是500多分,第二次還是500多分,第三次考了600多分。1994年秋,徐小平在國內的創業宣告失敗,幾乎到了一貧如洗的地步,其時他已近不惑之年,事業上仍一無所成。

出國前夕,徐小平曾告訴他的朋友:“我的前途在中國。這並不是出於我的愛國主義情懷,而是出於我對個人能力的正確評估。我覺得經營文化藝術、校園文化,離不開中國。”

在加拿大溫哥華,有朋友問迷茫中的徐小平:“你到底想做什麼?你究竟能做什麼?”陰鬱的徐小平喃喃自語:“我想回國!靠說話謀生!”

1995年俞敏洪來到溫哥華,兩人之間有了一場激情澎湃的對話。之後,徐小平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太平洋,回到北京輔助俞敏洪打理新東方。40歲再度創業的徐小平,並不覺得歲月蹉跎、韶華已逝,他說道:“隻要心中有目標,渾身都有青春的活力。回國,靠語言文字吃飯,和人打交道,發揮自己的特長。在這些人生大方向上,我從來沒有迷茫過,我為此深感驕傲。對於年輕人,我的建議就是方向要對,然後才是永不放棄的執著!”

徐小平這樣定義自我,“我認為我是一係列失敗構成的成功”。“年輕時,有的選擇是盲目的,我也不是先知,等到走過無數錯誤的道路,就可以總結出不走錯路的門道。人生規劃,就是根據教育和職業發展的規律,來設計自己的教育和職業。”

行動指南

無規劃無以成路徑,無目標無以成奮鬥。

11月15日

領導力的形成

一個人應該清醒地對待擁有的職位,千萬不要把擁有的權力和地位當作個人魅力和領導力。領導力是除了信念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你依然擁有追隨者的一種能力和影響力。

——2009年12月,俞敏洪在其微博中如是說

背景分析

回想往事,俞敏洪並無太多抱怨,反而感恩生活,感謝生活所給予他的所有磨難。“永遠不要抱怨工作有多麼無聊、渺小,隻要開始工作,就有改進、提升和擴充自我的機會。”

“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除感恩之外,還需要形成對自我的清醒認識。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生存並且實現價值,首先要了解社會上通行的潛規則和顯規則,這對知識分子出身的俞敏洪來說是非常艱難的事情。北大教書8年,經營新東方17年,曾經還為其他培訓機構幹過2年,加起來已經做了26年的教育工作,但是到現在為止,俞敏洪依然不能在潛規則、顯規則之間遊刃有餘。因為“很多規則存在矛盾性”。如何把握這些“矛盾性”,俞敏洪處事的基本原則是“先利他再利己,不因私欲謀己利”。

依照屬性定位、利益定位和價值定位綜合來看,新東方目前的狀況是業務支撐管理,聲譽支撐品牌。在給新東方高管上課時,俞敏洪引用過一句話:領導力的形成也就是個人信譽的積聚和堆砌。俞敏洪認為,領導的可貴之處在於勇於自我糾正,被領導者最害怕的是領導者反複強調自己無錯,承認錯誤是一種大度、寬容、有氣度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