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有一個與生俱來的特點:能夠長期堅持,直到把一件事情做完美。新東方能有今天,跟他這個特點大有關係。上學期間的俞敏洪從來不擔心別人比他更好、更快和更強,因為他知道自己可以用更多的時間去超越對方。上小學時,有的同學很快就把課文背誦完的時候,俞敏洪才能剛開個頭而已。通常情況下,其他同學用一個小時就能背完一篇課文,俞敏洪可能要用一天甚至更長的時間去記憶。但是他有自己的目標,不管時間多長,一定要把課文背得滾瓜爛熟。盡管背書背得慢,但是他心態很好,能夠一直堅持下去,結果是他背書的效果最好,背熟的東西很長時間都不會忘掉。
一個英文故事中有這樣4句話,俞敏洪很是喜歡:第一句話是,愛的時候,要像從來沒有因為愛而失望過一樣。不因嫉恨而自暴自棄,依然心存真誠,勇敢去愛。第二句話是,工作的時候,要像不需要錢一樣。這句話的隱含之意不是鼓動你“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而是提醒你在工作中要“淡化功利性、強化目的性、突出趣味性”。第三句話是,跳舞的時候,要像沒有人在看你跳那樣。第四句話是,唱歌的時候,要像沒有人在聽你唱一樣。過分敏感、過分在意他人的感受與評價,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痛苦、無趣。
行動指南
率性而為,不是肆意妄為,不是安於天命,而是不畏困難、心境坦然、心無羈絆,走自己的路。
12月25日
動輒得咎
韓愈《進學解》中有一句話叫“動輒得咎”,我把它理解為隻要你選擇做事情,就會有得失。在這個世界上,你要理解什麼叫得到,什麼叫失去,是非常困難的。作為一個員工,如果拿的是計時工資,工作兩小時即可拿到兩小時的工資。但生活不是這樣的,生活中的得到與失去是一個大循環的過程,不是現金交易,而是一輩子的“交易”。
——2007年1月,俞敏洪在其博客文章《失去的背後是得到》中如是說
背景分析
俞敏洪舉過一個真實的例子:山東某地有個知名的蕨菜生產基地,向日本出口蕨菜成了那個地區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對環保和食品品質的要求,日本人向來比較苛刻。日本人對蕨菜的要求是,必須把蕨菜放在太陽底下曬幹,然後打包,封閉妥當運到日本。
一般來說,蕨菜在太陽下曬幹至少需要兩天時間,很多性急的老百姓實在等不及,就把蕨菜收回家用鍋翻炒、烘烤。烘烤所需的時間很短,基本上半天就可以,這樣的投機行為大大提高了蕨菜出口的數量,同時也縮短了蕨菜的供應時間。自然曬幹的蕨菜葉子緊縮,顏色變黑,秋冬季節用水泡軟之後就可食用,而人工翻炒的蕨菜不容易用水衝泡。日本方麵發現這個問題後,提出抗議,要求不要人工烘烤,而是采用自然曬幹的方式。
當地老百姓基本上遵守了日本人製定的遊戲規則,把蕨菜放在太陽底下暴曬。但是依然有人偷偷把蕨菜放在鍋裏炒,日本人發現以後,立即斷絕了與這個地區的所有蕨菜交易。一夜之間,那個地區失去了幾乎所有的經濟來源。
通過這個案例,俞敏洪得出結論:如果一個人隻顧眼前利益,會最終導致事業和人生的失敗。事實上,我們中間的很多人也正在這麼做,自己卻沒有意識到,直到最後失敗了,才回過頭來找原因,而且通常是把責任歸到別人身上,能夠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人實在太少。
俞敏洪這樣解釋“動輒得咎”的含義,選擇“動”實際上是要解決人生的困境,解決我們日常的困難,在“動”的過程中,我們豐富了人生體驗,豐富了心靈,鍛煉了意誌,最後我們變成一個有著堅強意誌,有著堅定不移的個性,對未來有著美好向往的人。
行動指南
要褪去浮華,歸複本源,必須在現有能力和條件基礎上,結合自身優勢,集中有限資源,打造長青基業,誠實守信地經營,以長遠的價值創造超越短期的利益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