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按照教學程序進行分類。高豔的《現代教學基本技能》把教學技能分為:課堂教學的前期準備技能,即教學目標編訂技能及教案編製;課堂教學的基本技能,包括導入、提問、講授、討論、演示、診斷,補救和結束技能等七個方麵的基本技能。許昌師專張鐵牛把教學技能分為課前、課堂和課後教學技能三大類,然後設定為20項基本技能,分為:課前教學技能(確定教學目標、了解學生、分析處理教材、選擇教學媒體、選擇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技能(導入、講解、提問、演示、板書、強化、變化、應變、結束);課後教學技能(複習、輔導、指導課外活動、教學測評和教學研究技能)。

以上對教學技能的分類都各有其道理,但也都存在著一些問題。按照微格教學的需要所做的分類,便於運用現代化的微格教學手段來訓練教學技能,易於把握每種單項技能的基本特征與構成要素,但會排斥一些不便於利用微格教學手段訓練的高度複雜和綜合性強的課堂教學技能。按照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全過程來分類教學技能,追求分類的科學性和全麵性,涵蓋了教學技能的方方麵麵,分類思路清晰,具體可感,便於初學者學習和理解。但把課堂教學前的教學設計技能和課堂教學後的輔導技能等包括在裏麵,存在著分類求全求細、過於繁雜的毛病,既與《語文教學論》的課程存在較大的重疊,又無法在該門課程有限的時間內全麵兼顧訓練所有的教學技能。

我們認為,劃分課堂教學技能,首先,是考慮教學技能的理論框架,劃分出來的每一項教學技能具有特定的內涵和外延,在同一層次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具有合理性、相對獨立性、可分解性和可操作性的特點,並能在實踐中進行訓練。其次,要考慮與相關課程的聯係與區別,《語文教學論》與《語文教學心理學》等課程可以是側重於語文教學理論的學習,《語文教學技能》、《語文教材分析》、《三字一話》等課程可以是側重於語文教學實踐的學習,《語文教學研究》等課程可以是側重於語文教學研究的學習,各有側重,又互相聯係成為一個整體,沒有必要在一門課程中包羅萬象,畢其功於一役。再次,是考慮學習對象的特點,學習本門課程的是沒有教學經驗的師範生,學習的時間非常有限,一般為每周2課時,一共為38課時,在初學階段學習課堂教學技能不能求全求細,應該在有限的課程開設時間裏,集中精力訓練最基本的課堂教學技能。因此,我們借鑒微格教學研究的成果,運用教育技能學的理論框架,結合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新趨勢,通過對優秀教師課堂教學各環節所需要的技能進行分析,從中抽取出影響教學效果的最基本的課堂教學技能,這主要包括:導入、講授、示範、提問、組織教學活動、反饋與引導、應變、結束等技能。其中,“導入”、“講授”、“提問”、“應變”、“結束”等技能是所有教學技能訓練都包含的項目。語文課堂教學涉及許多內隱的智慧技能的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內隱的智慧技能學習需要示範教學以利於學生觀察和模仿,而目前語文課堂教學普遍忽略技能示範的教學,影響了學生學習語文技能的效率,因此增加“示範技能”作為課堂教學基本技能。“組織教學活動技能”是為了適應新世紀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而增補的教學技能,這主要是指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技能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技能等,以幫助教師借助教學技能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協作意識和創新精神,實現教學的創新,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反饋與引導”是課堂教學最主要組成部分,是所有學習活動啟動之後必須具有的後續促進措施,決定著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因而也是課堂教學的基本技能。而“板書技能”本來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基本技能之一,但該技能一般會納入《三字一話》的課程內容中進行訓練,故在本課程就不再進行訓練。其他更專門的教學技能可以在以後的教學實踐和教師繼續教育中再逐步學習和掌握。

本書具體闡述了這些基本課堂教學技能的含義、作用、理論視野、分類案例及其操作程序、遷移運用、微格訓練要求、測評指標等,以便於在短時間內訓練學生掌握基本的課堂教學技能,保證學生能基本勝任課堂教學任務。

三、語文課堂教學技能形成與發展

語文課堂教學技能主要屬於心智技能的範疇,它的形成遵循心智技能形成的規律。對於心智技能形成的規律,安德森將菲茨與波斯納的動作技能形成三階段來解釋心智技能形成的過程:認知階段、聯結階段、自動化階段。也就是說,人們要掌握一項新技能時,首先要了解技能的操作模式(模型或一組步驟),然後形成這一技能的程序使之運用起來得心應手,最後通過內化或操練技能達到嫻熟於心。語文課堂教學技能的形成也經曆這三個階段,其過程就是一個由不會教到會教的過程。在這過程中,首先需要感知他人的課堂教學行為,知道怎麼教;然後有意識地借鑒他人的教學經驗嚐試一步一步學習教學;再經過反複練習和反饋矯正,達到較為熟練地開展教學活動,從而達到會教的境地。這個形成過程從縱向上按其熟練程度同樣可以分為認知、聯結、自動化三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