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知階段

任何技能的習得都必須經曆認知階段。所謂認知,是指在學習一種新的技能的初期,學習者通過指導者的言語講解或觀察他人的行為表現,認識技能的特征和操作過程。這一階段的學習也稱為知覺學習,其主要任務是理解技能的構成因素和基本要求,知道技能操作的活動程序。

在語文課堂教學技能的學習上,師範生在認知學習階段,就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和觀察優秀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理解每一項課堂教學技能的概念、特征、作用、操作等因素,在頭腦中建立起課堂教學技能運用的活動映像,即知道怎麼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師範生沒有教學實踐經驗,難以深刻領悟教學理論和教學技能,因此,在這一階段的學習,觀察範例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通過觀察範例,可以幫助師範生直觀感知課堂教學技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教學技能學習的目的、意義,掌握教學技能的構成和實施方法,在心理上建立教學技能的行為模式。由於課堂教學技能的獲得是在知道技能是什麼和怎麼操作的基礎上經過反複練習而形成的,因此,學生對課堂教學技能的理解越深刻,後麵階段練習的正確性和穩定性越好,掌握的熟練程度越高。

(二)聯結階段

技能學習重點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從知到行,需要把技能的心理行為模式展現出來,這就進入了聯結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習的重點是把技能的心理行為模式一步一步演練,掌握局部動作,然後再綜合成更大的單位,使之成為一個連續技能的整體。這一階段又分為兩個子程序:合成與程序化。

1.合成

所謂合成,是指學習者把知道的技能活動模式以心理的或外顯的操作方式實施,先是演練一係列個別的技能動作方式,然後組合成一個前後連貫的程序。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種技能都是由多個要素構成的,技能的實施過程是依據各要素的功能及各要素之間內在的聯係而形成一定的時序係列,隻有掌握這種時序係列,才能把握各要素之間的動態聯係。這就要求學習者不僅知道而且能順利執行技能的程序,即知道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一個活動的完成就成為進入下一活動的信號,使技能的實施形成整體,並趨於協調穩定。

在語文課堂教學技能的學習上,處於這一階段的師範生嚐試執行課堂教學技能。首先回憶出有關技能的行為方式,以教學理論為指導,以示範為樣板,按照技能的原則和要求進行心理模擬。然後根據技能的要求,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技能運用方案,並在設定的情景中(如微格教學情境或模擬情境)進行實踐活動,把設計方案變成具體的課堂教學行為。在這一階段的師範生操練教學技能往往表現出以下特征:在教學技能執行上,生硬地參照優秀教師的教學技能示範依葫蘆畫瓢進行嚐試操作,動作遲緩,動作的正確性和穩定性很差,沒有任何靈活性,動作與動作之間的相互聯係不夠協調,出現斷斷續續的現象;在意識監控上,對教學技能的所有行為細節都需要高度的注意力加以監控才能勉強完成執行;在自我感覺上,從始至終高度緊張,小心翼翼,有時還會不知所措,出現一些毫無關聯的下意識行為。這需要通過多次的訓練,逐漸促使教學技能的學習進入下一階段。

2.程序化

所謂程序化,是指在執行技能的程序過程中將逐漸擺脫對技能動作的有意識的監控。在語文課堂教學技能的學習上,就是指師範生通過感悟、仿效和練習,能把構成教學技能的一係列動作依其內在的聯係,聯結成為一個整體,能夠獨立地進行教學操作,並在多次的實踐操作中獲得反饋,這種反饋可以是教師的指導、小組討論和自我反思相結合,使不規範的動作行為得到糾正,正確的行為得到強化。在這一階段,師範生實施的課堂教學技能表現為動作比較穩定,各種教學方式的聯係較為協調,相互幹擾減少,多餘動作逐漸消失;在整個技能實施過程逐漸減少有意識的監控;在自我感覺上,自信心有所提高,緊張心態有所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