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與程序化都注重教學技能實施的整體性、協調性、正確性和穩定性;它們的區別主要是在意識的監控的程度上。在合成階段,技能動作的運用需要意識監控每一步動作,即在做上一步技能動作時需要考慮“下一步做什麼”。隨著不斷地練習,進入程序化階段,學習者逐漸減少有意識的監控。

從師範教育的角度看,由於師範生缺乏教學實踐經驗,不可能對課堂教學技能真正做到深刻理解,熟練掌握,靈活運用的程度,因此,師範生教學技能的學習應該定位在這一層次上,不可要求過高。要求師範生畢業後到中小學就能熟練地運用教學技能進行教學是不切合實際的。

(三)自動化階段

自動化階段比程序化階段提高了一個層次。兩個階段有共同之處,那就是一連串的技能動作已經聯係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鞏固下來,在實際運用中整個技能動作互相協調地、自動地完成,不需要有意識來監控其表現,不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幹擾。兩個階段也有區別,那就是,在程序化階段,學習者對技能的運用雖然連貫而協調,但比較刻板;而在自動化階段學習者對技能的運用具有靈活性,能夠根據環境的變化而隨機變化。

在語文課堂教學技能的學習上,達到該層次的教師的教學技能具有以下特征:在不同的條件下都能夠獨立地熟練地執行教學技能,並表現出動作連貫而協調,具有較高的正確性與穩定性,具有較好的靈活性;在意識監控上,表現出較少監控技能的執行,更多注意環境條件的變化,以便根據變化而靈活運用教學技能;在自我感覺上,常常感覺到輕鬆自如,從容不迫。

從我國教師的專業發展的實際曆程來看,師範生畢業後到中小學任教,一般需要一輪教學周期左右(即3~5年),通過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運用和反複調整,並通過在職培訓的提高,教學技能才有可能達到該層次。當然,教師的課堂教學技能還可以在以後的教學曆練中繼續不斷得到提高,使教學技能最終發展為教學技巧、教學藝術的境界。

四、運用微格教學訓練學生語文課堂教學技能

(一)微格教學的發展

微格教學(Microteaching)是係統地訓練師範生掌握課堂教學基本技能的一種教學方式,它以現代教育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為基礎,以現代視聽技術為手段,把課堂教學技能劃分為一係列可操作的教學行為進行有控製實踐訓練,幫助師範生真正掌握課堂教學的基本技能。

微格教學起源於美國,後來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相繼進行研究和實踐,形成了具有各國特色的教學技能體係。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掀起了教育改革運動,為了提高教育質量,需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於是,20世紀60年代初,斯坦福大學的D.W.阿倫(D.W.Allen)和他的同事W.伊芙(W.Eve)開始研究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來培訓教師的教學技能。他們研發了一種裝有攝像機、錄像機等視聽設備的微格教室,開創了係統控製下的課堂技能訓練方法,其操作過程是:確定訓練項目→學習理論→觀摩示範→角色扮演練習→反饋評價→矯正重教。這種方法的特點是采用小規模教學活動的方式,每個角色扮演時間隻有幾分鍾,針對某一項技能進行訓練,同時運用現代錄像、錄音手段,即時反饋教學實況,當即進行評價與矯正。

最初開發了精神誘導法,繼而開發了提問技能,經過發展完善形成了13個項目技能訓練體係的微格教學課程。

20世紀70年代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喬治·布朗,將微格教學發展改進,提出備課、感知(指師生相互作用的反饋信息的感知)、執教為“微格教學”的三個要素。在英國有90%以上的教師培訓院校開設了微格教學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