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反饋及時並進行反複訓練,有利於強化有效的教學行為技能學習需要反複訓練,及時反饋,使技能行為經過一定的強化而能固定下來。微格教學就是采用反複訓練的教學方式,給受訓者及同伴更多機會去嚐試實踐、發現錯誤、修正錯誤並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行為,有利於學會教學技能,並使行為得以固定。

4.采用科學的視聽設備記錄,有利於獲得較全麵的信息量現代教育學認為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必須不斷地獲得三種信息:①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信息;②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③教師自身教學行為的信息。在其他培訓模式中比較注意的是前兩種信息,而微格教學能同時獲得這三種信息。在微格教學中,三種信息都受到高度重視,尤其是學生的反饋信息,隻有在運用視聽設備的模式中才能獲得。根據錄像,受訓者可以比較客觀而全麵地分析自己的教學情況,看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陷,真正地把握自己,從而主動地調節自己的教學行為。因此,微格教學強調導師、同伴一起來觀看錄像,分析其中的優點和缺點,使之能準確而迅速地找到改進教學技術的有效方法,逐步趨於完善。

當然,微格教學在實際運用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①微格教學理論的局限性。建立在行為主義理論基礎之上的微格教學訓練模式,忽視了技能學習的心理過程及理論內化對行為的指導作用,有較大的局限性。②缺乏對心智技能的培養和訓練。微格教學對訓練教態等具有可見行為的教學技能是最為有效的,而對講解等需要思維積極參與的教學技能培訓效果就不那麼顯著。③缺乏與實際課堂教學的緊密聯係。有些微格教學訓練割裂了教學行為與教學情景的密切聯係,忽視了教學技能的具體學科運用,不能把教學技能與課堂教學密切結合。因此,在微格教學中,一定要注意發揮微格教學優勢,克服其缺陷。

(四)運用微格教學訓練教學技能的程序

根據技能形成的規律,經過幾十年的教學實踐,運用微格教學來訓練課堂教學技能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教學模式,那就是:從課堂教學過程中抽取出一係列的教學技能,每項技能提出明確的要求,製定量化的評價標準,分類對師範生或初任教師進行分組訓練,每組成員由6~10名學員組成,在導師的指導下選取短小精湛的教學內容,共同備課;一位學員就某一教學片斷實施5~10分鍾的教學,其他學員扮演學生,並進行教學實況錄像;每位學員依次進行片段教學並錄像,輪流扮演“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在導師指導下觀看錄像,進行反思和分析;根據反饋修改教案,再次進行片段教學和錄像。當每項單一的技能掌握之後,再綜合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形成課堂教學的綜合能力。李玉寬、黃晨、張秀雲等通過實踐研究總結了運用微格教學訓練師範生教學技能的過程,如圖2所示:

下麵我們具體說明訓練程序。

1.理論學習

理論學習是教師在進行微格教學之前指導學生學習相關的基本理論,如有關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技能的理論,尤其是對每項課堂教學技能進行充分的講解,這包括教學技能的學習目標、作用與功能、運用原則、操作過程、注意事項等。理論學習是技能訓練的前提,對技能一無所知當然談不上自覺的訓練,對技能籠統模糊的認知也不可能實施有效的訓練。理論上認識越深刻,越有利於以後觀察學習內容的同化與順應,訓練效果越好。

2.觀摩範例

觀摩範例是教師播放優秀教師運用教學技能的課堂錄像片段,增強學生對所培訓的教學技能的形象感知。在學生觀看錄像的過程中,教師適時給予必要的提示與指導,解說優秀教師運用教學技能的特征,引導學生觀察、吸收和消化他人的教學經驗。這些生動、形象和規範的教學示範錄像為學生提供了微格教學的感性認識和模仿依據。當然,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反麵案例,引導學生分析課堂教學技能運用時容易出現的問題,以利於今後實踐時盡可能減少不規範行為的出現。

這兩個環節屬於技能形成的認知階段,主要是幫助學生獲得技能的感性認識,理解技能的功能和要領,學習相關的背景知識和研究成果。認知方式包括符號方式和直觀方式。學生閱讀教材、聽教師講解關於技能的理論知識等屬符號認知模式,其特點是能簡明揭示技能的要義和操作過程;觀摩示範等屬直觀認知方式,其特點是生動具體,易於模仿。實際訓練中結合運用這兩種方式能充分認識技能,獲得相得益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