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編寫教案
編寫教案是學生根據既定的訓練目標進行微格教學教案設計。微格教學的教案屬於片段式教案,教學目標單一,教學內容集中,教學過程要突出單項教學技能的特點和操作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內容:教學目標、對象、內容,詳細的教學片段過程,尤其要寫明該教學技能應用的構想,所運用的教學技能的活動過程,可能出現的學生學習行為及對策等。
4.微格實踐
微格實踐是學生分小組進行微格教學,並利用攝像、錄像設備將教學實踐過程記錄下來。微格實踐就是一種分角色模擬教學,一個學生充當教師角色,其他學生充當學生角色,就所要訓練的課堂教學技能,按照預先設計的教案,進行教學活動。小組成員輪流模擬教師角色,進行10分鍾左右的微格教學實踐活動,並一一利用微格教學的設備準確記錄教學活動的過程,以便活動後分析。
這兩個環節屬於技能形成的聯結階段,其核心的是模擬實踐,這是一個有明確目的和具體要求的反複實踐的過程。在這一階段學習要注意形式的多樣化和手段的現代化。師範生可以采用小組交流競賽的活動方式來強化練習效果,初任教師可結合教學實踐自我練習,也可參加培訓有組織地練習。無論采用何種方式練習都必須人人親自參與實踐,並用既定的目的和要求來檢查督促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5.反思與反饋
反思與反饋是微格教學最重要的一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機械重複性練習一般無助於增進技能,隻有當練習者充分感知自己練習中的表現,並有意識據此調整下一步行為時,練習才會有實質性進展。這充分說明了反饋與反思環節的重要意義。反饋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外部反饋——由他人提供教學反饋信息;內部反饋——由訓練者自己從訓練中獲得體驗、領悟和認識;音像反饋——由錄像、錄音提供練習行為的反饋信息。在實際訓練中盡量做到以上三條途徑一起開通,以更全麵、及時、準確地獲得反饋,調整訓練的進程與方法。因此,微格教學模擬實踐活動結束後,教師及時組織學生一起觀看錄像,分析學生的教學行為,采用自我反思、同伴評議和導師點評相結合的方式,提出改進教學的方法。首先,執教學生對本次課題作簡要的說明,闡明自己的教學設計意圖,反思自己的教學得失和感受;然後,導師和小組成員再對其教學過程進行集體評議,分析其實踐過程是否達到了預設的目標,是否掌握了所培訓的教學技能,讚賞優點,指出有待改進的地方;必要時,導師還可以對其需改進的教學行為親自示範或再次觀摩範例,以利於受訓學生真正感知到需要改進的行為和改進的具體策略。
6.修改教案
修改教案是學生根據老師和同伴在反思與反饋階段提出的意見,結合自我的感受對原教案進行修改,切實吸取他人的有效建議,也便於進行第二次微格教學訓練。
7.再次實踐
再次實踐是學生改進教學方案後進行第二次微格教學,也可以把訓練中初步掌握的教學技能付諸教學實踐之中。這既是檢驗學生對教學技能運用不足的改進情況,也是對教學技能的反複練習,以期達到較為牢固掌握的程度。
後三個環節是技能訓練深化、升華的環節,主要為了促進技能學習進入自動化階段。通過反思、調整、再實踐,加深對技能的理解,突破練習中的難點,自覺地矯正行為,升華實踐經驗,使技能運用達到嫻熟程度。
以上這種運用微格教學訓練課堂教學技能的方式,體現了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相結合的特點,是個人實踐與集體智慧相結合的過程,符合技能形成的規律,對激發學員主動尋求規律,掌握方法以致形成技能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微格教學,可以幫助師範生具體可感地了解、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加快掌握教學的基本技能;還可以為初任教師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大量減少在真實教學環境中由於經驗不足而帶來的教學失誤,縮短了新手教師成長的周期。當然,運用微格教學培訓課堂教學技能,其具體培訓方式應根據培訓對象的不同有所區別,對師範生應側重於基本教學技能的學習訓練,而對於初任教師則應側重於對教學技能的研討、優化、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