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導入技能(1)(1 / 3)

一、導入技能簡介

張孔義等編著的《語文課堂教學技能與微格訓練》係統介紹了語文課堂教學技能和方法,並在每章配有幾個微格訓練的案例,方便教師掌握理論知識、提升實踐技能。本書適合作為新教師的入職培訓教材,也適用於師範生作為實踐訓練的教材。

在語文教學中,導入新課極為重要。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上課也一樣,一堂課怎麼開始,也考驗著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智慧。設計一堂課的開頭,我們稱之為導入,這是一種課堂教學技能,是指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起始階段,通過某些教學行為,喚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興趣,或讓學生明確學什麼,為什麼要學,或建立新舊學習內容之間的內在聯係,引導學生轉入學習新課。導入如同音樂定調,調子定低了,會壓著嗓子唱不出來,調子定高了,又會唱到一半可能就難以唱下去。而好的開頭,猶如精彩亮相,美麗的“鳳頭”,響亮的“爆竹”,引人入勝,情景皆出,進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思維向廣闊性、深刻性和靈活性發展。

下麵,我們先來看看兩位教師教豐子愷的《竹影》一文是怎麼設計導入的。

【例1-1】師:今天我在車上突然看到一個國際動漫節的牆體廣告,我一陣激動,你們是不是也很喜歡漫畫?

生:是……

師:那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幾幅漫畫(多媒體顯示豐子愷的三幅兒童漫畫)。

師:有同學曾經看過這些漫畫,並能說出這是誰的作品嗎?

生:豐子愷。

師:豐子愷是現代畫家、散文家,他在1925年出版了《子愷漫畫》,這是他的第一本漫畫集,也是中國第一本漫畫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豐子愷先生的一篇同樣充滿童趣的散文《竹影》。(《竹影》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例1-2】師:同學們,你們最喜歡看哪種畫?

生1:卡通畫。

生2:日本的漫畫。

師:為什麼啊?

生:畫得好看,顏色漂亮,很生動有趣。

師:是啊,好看又有趣的畫確實讓人喜歡,今天老師也給同學們帶來了幾幅畫,我們一起來看看。(屏幕展示三幅漫畫)這三幅漫畫有些什麼特點?

生1:都是關於小孩子玩遊戲的。

生2:我覺得那裏麵的小孩子很有想象力,你看,第一幅畫裏那個小孩可能很羨慕大人們可以騎腳踏車,所以他就把兩把大蒲扇放在胯下,一前一後的,當做腳踏車。

生3:對啊,第二幅畫的小朋友把人和椅子重疊在一起,就當做拉黃包車了。

師:同學們都很有發現問題的眼光,這三幅畫確實充滿了小孩子那種天真淳樸和那很可愛的想象力,不由得讓我們想起了上學期我們學過的一篇文言文——《童趣》。

這幾幅有趣的漫畫其實都出自一個人之手,那就是畫家豐子愷先生。這幾幅畫都是他在看小朋友玩的時候覺得有意思就信手畫下來的,沒想到啊,成了名畫,有時候啊,玩也會玩出點名堂來哈。那同學們又知不知道豐子愷除了是個畫家外,還在哪方麵成就比較大啊?

生:寫作,他還是散文家。

師:對,今天豐子愷先生給我們帶來的這篇散文《竹影》其實也在寫小朋友玩,我們來看看,從竹影他們又玩出點什麼來了。(《竹影》課堂教學實錄片段)比較上麵兩例的導入可以看出明顯差異。例1-1那位教師的導入簡單而膚淺。提及動漫,欣賞漫畫,似乎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激發興趣後卻置之不理,沒有利用這些興趣於學習,提動漫的目的是為了引出漫畫,欣賞漫畫是為了引出畫家,提起畫家是為了引出他所寫的文章,然後進入課文學習。簡單就是整個過程都是匆匆而過,所涉及的教學內容點到為止,不作任何展開,就是要求學生“欣賞漫畫”,其實隻是點點多媒體,讓學生看看而已,沒有展開討論,根本談不上欣賞。膚淺就是前後教學內容缺乏內在聯係,呈現後一教學內容即把前一教學內容扔掉,就像猴子掰玉米,掰了一個扔一個。因此,導入既沒有真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談不上建構學生學習的起點。從現實的動漫廣告到欣賞漫畫,從漫畫作者聯係到其所寫的文章,隻是表麵上形式聯係,沒有形成認知上的本質上聯係,因而前麵的教學沒有對後麵的學習產生任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