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2那位老師的導入則較為豐富深入。問學生“喜歡哪種畫”,既是了解學生學習起點,也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要求學生說“為什麼喜歡”,引導學生觀賞討論幾幅漫畫,從抽象到現象,深化學生興趣,並從幾幅漫畫的特點聚焦童趣,然後回憶以前學過的相關課文豐富學生的童趣感,為後麵學習的課文建構背景知識經驗;最後從畫家畫的童趣漫畫引入作家寫的童趣文章,可以形成漫畫和文字兩種不同藝術表達形式的對比,相映成趣。這樣的導入,真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並在這基礎上深化興趣,使興趣成為學習課文的背景知識經驗。導入教學過程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形成對比,具有認知上的本質聯係。
可見,教師如能用三五分鍾的時間精心設計導入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讓他們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吸引學生進入學習新課的良好氣氛中,以便盡快地接受新的知識。具體地講,導入的作用如下:
首先,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習動機。興趣是入門的導向,學習的重要內驅力。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則會觸發學習動機,從而驅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所以,善導的教師,在教學之始,總會千方百計設計恰如其分、新鮮有趣、引人入勝的導入,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有一種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知識,不斷追求真理的心向。
其次,集中學生注意力,引入學習情境。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基本保障。課前,學生可能從事了各種活動,上課伊始,學生情緒穩定性不足,注意力分散,大腦的興奮程度不盡相同,還可能沉浸在課前的活動中,所以,在課的起始,通過導入給學生較強的、較新穎的刺激,幫助學生收斂課前活動的各種思想,在大腦皮質和有關神經中樞,形成對本課新內容的興奮中心,把學生的注意迅速集中並指向特定的新的教學任務之中,為完成學習任務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再次,明確學習目標,形成學習期待。明確學習目標,既是為教學起到定向和導向作用,也是確保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必要前提。如果學生不知道學習目標是什麼,就不知道應該學什麼,更談不起如何主動學習。因此,在教學導入時,教師可通過直接展示或間接提出問題等方式,向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使每個學生都了解他們這節課應該做什麼,怎樣做的及這節課的學習應達到什麼樣的目的,以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特點安排好學習的進度,積極主動投身學習,並有意識地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
最後,創設學習情境,聯係舊課新知。學習總是發生在一定情境之中,教師如果能在導入階段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架起新舊知識聯係的橋梁,則有利於學生學習新知識、新概念、新原理、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導入技能的理論視野
課堂教學導入有許多理論支撐。這裏我們主要從有意義學習理論、動機理論、注意理論三方麵加以說明。
(一)有意義學習與導入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了“有意義言語學習理論”,這一理論為導入方法設計提供心理學依據。
奧蘇貝爾從兩個維度對學習進行闡述。一個維度是學習進行的方式,由此把學習劃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另一個維度是學習內容(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的關係),由此把學習劃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所謂機械學習就是逐字記誦,學習者沒有在已知的內容和要記憶的內容之間建立真正的聯係;所謂有意義學習是指以實質性的和非人為的方式將潛在有意義的信息與學習者已知內容聯係起來的過程。實質性聯係和非人為性聯係,這是意義學習的兩個密切相關的指標。所謂實質性,指表達的詞語雖不同,但卻是等值的。所謂非人為性,指有內在的聯係,不是任意的聯想、聯係,指“這些觀念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適當部分”的關聯。有意義學習有三個必要條件。第一,學習者必須對學習任務采取一種有意義學習的心向。第二,要學習的材料必須是潛在有意義的,即學習任務和學習材料應該是互相關聯的、有組織的。第三,學習者對所學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並能夠把這些已知的知識和要學習的新內容聯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