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注意與導入
注意狀態是學習的必要條件,而分心則是學習的大敵。注意是指意識的指向性與集中性。所謂指向性,是指意識指向某一對象或活動而離開另一對象或活動。注意的指向性使人能夠選擇對個體具有意義的外界信息,並在頭腦中對它繼續加工。所謂集中性,是指注意對所指向的對象保持高度的緊張性。注意還具有維持的功能與調節的功能,是人的活動在一定的時間內處於持續的緊張狀態。注意分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兩種。有意注意經常是由無意注意引起的。心理學認為:引起無意注意的重要原因是客觀刺激物的特點。從刺激物來看,強烈的刺激,如巨大的聲音,對比突出的事物,如聲音的突然升高和降低,變化的刺激物,如閃爍不定的燈光等,都容易引起人們不由自主地注意它們,但關鍵在於刺激物的新奇性。任何新奇的東西都容易成為注意的對象,而刻板的、千篇一律的習慣性刺激物就不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引起無意注意的另一類原因是外部刺激物符合人的內部狀態,凡是能滿足一個人的需要的興趣的事物,都容易成為無意注意的對象,凡是能激起某種情緒的刺激物都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課堂教學的環境雖然已是經過人為控製的環境,隔絕了一定的幹擾學習的因素,但也並非是真空世界,仍然存在大量的各種刺激,有的刺激是屬於重要的學習內容,有的刺激是屬於次要的學習內容,還有的刺激與學習內容毫無關係,甚至有的刺激會幹擾當前的學習活動。學生要正常地開展學習,就必須提起注意,選擇與學習有關的重要信息,忽視與學習無關的信息。注意就像心靈的窗戶,知識的陽光必須通過注意才能照射到心靈中來。因此,在教學的初始階段,不少老師在導語設計上細細揣摩、再三斟酌,以便通過某些教學行為來消除其他課程的延續思維或課外活動形成的心理雜念的幹擾,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本課的學習內容上來,使學生饒有興味地投入新的學習情境中去。
總之,導入要成功,興趣、動機、注意這幾個因素缺一不可。可以說,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動機是學習的驅動力,注意則是學習的門戶。有效的教學導入所獲得的結果就是:學習興趣→學習動機→集中注意→自主學習和有意學習。
三、導入技能案例分析
導入有一定的規律,但沒有固定的方法。由於教育對象不同、內容不同,開頭不會相同;即使是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也有不同的處理方法。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語文課堂教學導入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任務和內容、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需要設計適宜的導入。下麵我們介紹一些例子,供大家參考。
(一)明確目標
教室上課必須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是不容置疑的問題。但是,教學目標是否要讓學生知道,這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教學藝術就如同剝筍,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深入學習中,最後讓學生豁然開朗,發現這節課學習的是什麼。有的認為,上課開始階段就應該讓學生明確這節課學習的目標是什麼,然後主動地研討學習內容,達到學習目標。從現代教育理論上來看,上課開始階段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有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加涅就主張告知學生學習目標,這樣做可以促使學生為學習做好準備;克勞爾也認為,學習目標有利於將學生的注意力指向某些信息而忽視某些信息。
因此,需要教師研究的問題在於:上課時怎樣向學生呈現學習目標才是最有效的。下麵我們具體分析幾種呈現教學目標的方法。
【例1-3】師:今天我們學習《小麻雀》這篇課文,主要是指導同學們學習自己讀書。自己讀書當然不是隨便看看就完了,而是要有目的、有要求地認真讀、認真思考,求得深刻理解,學到本領。今天我們就來試一試。
這一課的學習要求是:第一,學習作者是怎麼樣寫小麻雀的;第二,體會作者在寫小麻雀的過程中寄托了什麼樣的感情,也就是要領會這篇文章的中心。
這一堂課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第二堂課我們再討論第二個問題。(《小麻雀》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例1-3的教師直接講述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先是說明學習這篇課文的整體的學習目標,然後分別說明學習這篇課文需要兩節課,並分別說明每節課的學習目標,每節課都是以一個學習目標為主,學習目標集中突出,教師的陳述語言簡明扼要。當然,教師也可以通過板書或多媒體等方式呈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