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4】師:學習這篇課文,老師準備教會大家哪件事呢?(學生七嘴八舌,老師邊重複邊板書:學習重點:1.字詞: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不無裨益。)師:大家聽我喊“預備——起”,用一分鍾看課文下麵注釋,然後自問自答,可以出聲。(學生迅速翻開書看)
師:我暫時不提問,下麵做第二件事,老師想領著咱們思維的戰艦駛向何方呢?(學生邊思考邊說,教師板書;1.字詞: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不無裨益。2.學習用圖表說明事物的方法。3.讀懂全文,會說、會寫、會用。)(《統籌方法》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在例1-4的課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思考並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在學生提出的眾多的學習目標中挑選符合教師心目中的教學目標作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確定教學目標的權利從教師轉移到學生,更能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讓學生感覺到學什麼是自己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形成學習主人公的心態。
【例1-5】師:上課前先請問大家一個問題:這篇課文的學習重點是什麼啊?
生:(教室裏一片沉默,看來沒有人課前曾思考這個問題。教師準備進一步引導時,突然,後排的一個同學舉手)本課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
師:非常正確!你怎麼知道的?
生:在教材第5頁上,編輯是有單元學習重點說明的。
師:好!都用的是同一本語文書,可××同學就比大家會讀。他知道不但要讀單篇的課文,而且還要讀單元前麵的說明,從中發現課文的學習重點。——好,請同學們打開書第5頁。(單元提示:“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揣摩語言,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如聯係中心意思,聯係上下文,對語言的深層次含義、感情色彩等,進行辨析、品味。”)師:大家對這幾句話有沒有什麼疑問,或者說從中看出什麼問題沒有?(生沉默。)我就有問題,現在問大家——既然“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那麼,接下來就應該先解釋什麼叫“整體感知”再解釋“揣摩語言”,但為什麼書上卻根本不講什麼叫“整體感知”,而直接就解釋什麼叫“揣摩語言”呢?(學生們驚訝:咦?我為什麼沒發現這個問題呢?)注意:從無疑處發現問題,這是最重要的讀書方法之一。好,大家現在就來思考這個問題吧?同桌之間可以討論一下這是為什麼?
(兩分鍾過後,請幾個學生站起來交流他們的看法。)
生1:“整體感知”誰都懂是什麼意思,所以不用解釋。
生2:“揣摩語言”則不太好懂,所以要解釋。
生3:“整體感知”是要達到的目的,而“語言揣摩”則是達到目的的手段。
生4:其實,看起來沒解釋“整體感知”,但實際上解釋“揣摩語言”中就解釋了“整體感知”,比如書上不是寫了嗎?“聯係中心意思”,“聯係上下文”,這就是“整體感知”了。
師:都有道理。重要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善於提出問題並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不過,我這兒要對“揣摩語言”作些補充性解釋。揣摩語言一定要聯係語境。所謂“語境”,包括外部語境與內部語境。外部語境指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人際關係等等。比如,外國人看宋丹丹和黃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國人為什麼要笑;又如,我們今天讀魯迅的文章,對有些語言也覺得不理解。這就是對外部語境不熟悉。而內部語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應等等。這是同學們很容易理解的。同學們注意,所謂閱讀,主要就是通過揣摩語言去整體感知文章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走進作者的心靈。下麵我們就去揣摩這篇課文的語言,進而整體感知文章的內涵。(《荷塘月色》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在例1-5的課例中,教師也是引導學生自己根據課文特點和單元要求來確定學習目標,但和例1-4有所不同。例1-4教師問學生學什麼,學生根據初步感覺作出不同的表述,教師從中加以選擇來確定教學目標。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當時思考確定學習目標時含有一定的隨感性,雖然確定了學習目標,但由於教師沒有問“為什麼”,多數學生對學習目標的確定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例1-5則不同,教師問要學什麼,學生回答了,教師不滿足於此,而是再追問“你怎麼知道的”,也就是讓學生理性思考確定學習目標的依據。問為什麼,促使學生對學習目標的確定尋找理由,分析依據,學習也就從下意識的隨意性的活動發展為有意識的有理由的活動,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如果教師經常引導學生進行這樣的思考,學生會逐漸形成自我確定學習目標的能力,當學生離開教師,課外自學時就能自主確定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