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導入技能(2)(3 / 3)

(二)複習舊知識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經常運用已有知識可以使舊的知識得到不斷鞏固、保持,並有利於獲得新知識。有經驗的教師很注意引導學生溫故而知新,在每堂課開始時,通常采用複習以前學過的相關知識作為導入新課的方法。這種方法,便於學生鞏固已學的知識,便於將新舊知識邏輯有機地聯係起來,也便於教師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我們來看看下麵通過回憶舊知識導入的課例。

【例1-6】師:同學們,以前我們背過很多詩詞,現在請大家回憶,在我們背過的詩詞中,有哪些是描寫月亮或月光的?

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師:這是誰的詩?表達什麼感情?

生眾:李白的《靜夜思》,表達思鄉之情。

生2:“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師:這又是誰的詩?

生眾:李清照的《一剪梅》,表達思親之情。

生3: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表達思友之情。

師:(啟發)月落烏啼霜滿天……

生4:江楓漁火對愁眠。

師:這表達了?

生4:失意悵惘之情。

生5:柳永的《雨霖玲》“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表達離愁別恨之情。

生6:“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這是南唐後主李煜的《相見歡》,表達淒婉憂鬱之情。

師:(啟發)明月鬆間照……

生7:清泉石上流。這是王維的《山居秋暝》,表現幽靜和諧環境氣氛。

生8:“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表達悠然閑適之情。

生9:“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的《山園小梅》,表現朦朧幽雅的環境氣氛。

師:太好了!通過複習,大家知道我國的文人常用月亮、月光表達對故鄉和親人友人的思念之情,或表達離愁別緒淒婉之情,或表達幽靜閑適之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寫月的詞,請看課題(板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我們來看看這首詞表達的是什麼情感。(《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課堂教學實錄片段)例1-6的這位教師執教宋代名家蘇東坡的名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不是指導學生僅僅就該詞進行解讀,而是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建構起中國傳統文化中“月亮”的豐富內涵,在更廣闊的時空背景下去研讀該詩詞,其起點就更為高遠。我們知道,我國文人對月亮情有獨鍾,尤其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詩人們常常借月抒懷,月亮不僅僅是光照人寰的一個普通星體,更是通脫淡泊的一種文化象征。“月亮”意象負載著民族深刻的文化內蘊,流轉在詩人廣闊的心靈空間。這位教師在教學的起始階段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目的是幫助學生建構起有關月亮的文化內涵。

由於學生群體思維會有一種互相暗示的導向,因此教師需要適時加以啟發,引導學生思維多向發散。例如,教師要求學生回憶學過的描寫月的詩詞,學生很自然想起最熟悉的《靜夜思》,從而形成了思鄉、思親、思友的回憶思路;教師在學生完成這一月亮意象回憶後適時進行啟發,給學生提示新的思路:“月落烏啼霜滿天”,從而引導學生換一個回憶思路,進入離愁別緒和憂鬱的意象回憶;然後,教師又在適當的時候提示“明月鬆間照”,再次引導學生轉換回憶思路,於是又進入了清幽閑適的意象回憶思路。正是在教師的恰當啟發下,學生形成了古詩詞有關月亮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意象,既把原來零散的知識建立起網狀的認知結構,又形成了學習新內容的厚實的基石——《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月亮的文化意蘊是什麼?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