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7】師:在中國,牛郎織女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同學們聽說過有關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故事和詩詞佳作嗎?聽說過嗎?
生:聽說過(齊聲)。
師:在唐代啊,劉禹錫在《浪淘沙》一詞中寫道,讓我們來齊讀一下:“九曲黃河萬裏沙”,1、2……
師生:九曲黃河萬裏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師:我國現代詩人郭沫若也曾在他的《天上的街市》一詩中這樣寫道:“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千百年來人們一直盼望著牛郎織女能夠鵲橋相會,從此過上自由幸福的生活。可是從天文學的角度看,牛郎星和織女星真能如人們所願年年相遇嗎?帶著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葉至善的一篇科學小品文《臥看牽牛織女星》。
(《臥看牽牛織女星》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在上麵的課例中,教師要求學生回憶舊知識,目的不甚明確,處理較為簡單。從劉禹錫的《浪淘沙》到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再到科學小品《臥看牽牛織女星》,其中有什麼聯係呢?是某事物發展過程,還是不同的文章體式對相同的事物的不同表達方式?教師隻是簡單點了一句:“天文學的角度看牛郎星和織女星”,但後麵的教學內容卻一點也沒有涉及文學角度是如何看“牛郎星和織女星”,天文學角度是如何看“牛郎星和織女星”,學生沒有這兩者的對比,也就無法建構起新舊知識在本質上的聯係。因此,簡單回憶一些看似相關的知識,而不引導學生認識到這些新舊知識在什麼角度上相關、如何聯係,則難以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導入的舊知識也就不可能成為吸取新知識的基礎。
(三)介紹背景知識
所謂背景知識,是指與課文相關的背景材料,如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寫作緣起及社會影響等。閱讀心理學研究表明,閱讀理解是背景信息(即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和課文信息交互的結果,背景信息、課文信息是決定閱讀理解的重要因素。由於語文教材選文廣泛,課文信息豐富多彩、包羅萬象,而處於成長階段的學生頭腦中的背景信息則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尤其是有些文章寫作時代或所寫的內容與學生距離很遠,學生往往缺乏理解這些文章的相應的背景知識,為此,教師常常會在閱讀教學中引入背景知識以彌補學生背景信息的不足,使背景知識成為連接背景信息和課文信息的橋梁。
我們來看看下麵的課例。
【例1-8】師:講《赤壁賦》不能不講“烏台詩案”。(板書)蘇軾與王安石同一時代,兩人私交甚厚,但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尤其“不敢默視”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時時“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王安石罷相後,幾個監察禦史從蘇軾詩文中深文周納,羅織罪狀,彈劾蘇軾“指斥乘輿”、“包藏禍心”,於元豐二年(1079)把他從湖州逮捕,投入監獄,勘問他誹謗朝廷的罪行,釀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獄“烏台詩案”。
生1(脫口而出):為什麼會叫“烏台詩案”?
師:這一案件先由監察禦史告發,後在禦史台獄受審。漢代時禦史台外柏樹上有很多烏鴉,所以人稱禦史台為烏台,也戲指禦史們都是烏鴉嘴,所以此案稱為“烏台詩案”。由於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慣例,所以經過四個月的折磨後,蘇軾免於一死,但被貶為黃州團練。被貶黃州後,蘇軾經常遊賞赤壁磯,在被貶第四年即1082年,一氣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三篇傳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穀轉而登上他文學創作的巔峰。今天我們要學的前《赤壁賦》正記錄了蘇軾從失意矛盾中超脫的心路曆程。
師:現在同學們一起來看課文標題“赤壁賦”,同學們對“賦”了解多少?
生2:剛學的《詩經》“六義”有賦、比、興。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是鋪陳排比。
師:說得非常好。“賦”原先是一種文學表現手法。到漢朝發展成為一種文體,“赤壁賦”的“賦”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漢有大賦,鋪陳揚厲;六朝駢賦,鋪陳對仗;唐朝律賦,鋪陳對仗,平仄用韻。至此“賦”被層層束縛,已無法寫了。於是宋朝文人對“賦”進行改革,產生了文賦,突破聲律對仗,自由揮灑,雜入大量散句,故稱文賦。但文賦仍保留漢賦主客問答的形式。客多是虛擬的,用於流露作者思想的一個側麵,主則用於表現作者的主導思想,他們共同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矛盾困惑。
師:標題“赤壁賦”其實可以理解為“賦赤壁”,用“賦”的形式寫赤壁。假設我們同學遊覽了赤壁,讓你們來寫赤壁,你們覺得可以寫哪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