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雜然答道):自然風景、曆史人物……
師:那麼,《赤壁賦》有沒有寫自然風物和曆史人文?如果有,請找出相關段落。
生(雜然答道):第一段寫自然景觀……
師:同學們齊讀第一段。(生齊讀)那麼有沒有寫曆史人文的?
生(雜然答道):第三段前半部分寫曆史人文……
師:同學們齊讀第三段。(生齊讀)(《赤壁賦》課堂教學實錄片段)課例1-8的教師以相關背景知識作為導入。首先,教師先簡單介紹寫作背景。教師指出:“講《赤壁賦》不能不講‘烏台詩案’”,學生疑惑:“為什麼會叫‘烏台詩案’?”這說明學生缺乏這相應的背景知識,而獲得這背景知識有利於理解作者的人生變化和思想感情的發展。然後,教師介紹有關“賦”的文體知識,學生對“賦”的理解源於《詩經》“六義”,有所知,但不全麵,為此,教師從表現手法到文體發展及其主要特征作了介紹,以便學生從賦的文體特點上理解文章內容。最後,教師提示學生:“‘赤壁賦’其實可以理解為‘賦赤壁’,用‘賦’的形式寫赤壁。假設我們同學遊覽了赤壁,讓你們來寫赤壁,你們覺得可以寫哪些內容?”這是在幫助學生初步也就是形成理解文章的圖式。教師在這裏所導入的背景知識既是學生所缺乏的,也是理解文章所必需的,與課文新信息具有一致性。
【例1-9】師:錢鍾書和楊絳都是德高望重的作家,他們的作品《圍城》和《洗澡》在文學界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他們的生活卻鮮為人知:楊絳的女兒在1979年英年早逝,1881年錢先生也離開了人世。麵對生活的種種不幸,楊絳卻樂觀豁達,在92歲那年,楊絳拿起筆寫下了《我們仨》。
(幻燈出示照片:一家三口的照片,女兒居中,錢、楊各居左右。)(幻燈出示字幕:開卷的瞬間,恍若中國的一個世紀,與這個風燭殘年卻依舊美麗如昔的老人並肩同行。)
生:(齊讀字幕)
(幻燈出示課題:《老王》楊絳)
生:(齊讀“絳jiang”字音兩遍)
(幻燈出示字幕:楊絳生平)
生:(指名讀字幕的“楊絳生平”)楊絳,(1911—),錢鍾書夫人,本名楊季康,著名的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祖籍江蘇無錫,生於北京。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1935—1938年留學英法,回國後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洗澡》,回憶錄《我們仨》,散文《幹校六記》,隨筆集《將飲茶》,譯作《堂吉訶德》等。
(幻燈出示:時代背景)
生:(齊讀“時代背景”)文章作於1984年。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作者記敘了自己從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幾個片段,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是一個荒唐動亂的年代,作者夫婦被認為是“反動學術權威”。但是,任何邪風對老王都沒有絲毫影響,他照樣尊重作者夫婦。由此與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腦海之中。
師:下麵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注意三個問題……(《老王》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課例1-9的教師也以介紹背景知識作為導入,先介紹作者一家人的概況,然後介紹作者的生平,再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在這些背景知識中,家人概況雖然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興趣,但從閱讀理解的角度而言,這些信息與理解課文無直接聯係,在此引入這些陌生的信息會分散學生學習本課的注意力,比如,可能就會有學生心裏發問:《圍城》和《洗澡》寫什麼的?這樣就形成了學習的衝突效應。作者生平對擴大學生的知識麵有積極的意義,但內容枯燥不足以引發學生興趣,而且與課文信息沒有一致性,對理解課文沒有促進作用,屬於冗餘信息。隻有寫作背景與課文信息具有一致性,才能對理解文章起到促進作用。如果學生不了解“文化大革命”的曆史背景,就難以深入理解文章中所寫的人與事,因此,幫助學生建構相應的曆史背景知識是理解本文所必需的。從上麵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師介紹背景知識缺乏選擇性,而這種現象在教學中較為常見。
有的教師介紹背景知識,從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到寫作緣起、社會影響等等,不管與課文信息相關程度如何,隻要與課文有關的各種內容都一網打盡,其中有些與課文信息具有一致性,有些與課文信息無直接關聯,有些甚至與課文信息衝突。在閱讀的過程中,所有的背景知識(包括與課文信息無直接關聯的信息)都進入學生的工作記憶,學生需要首先吸收背景知識,並將其暫時存儲在短時記憶中,然後再去閱讀課文信息,並利用背景知識去試圖解讀文本。這時就會出現以下情況:閱讀能力一般的學生無法區分有效信息和無效信息,不知道該選用哪些信息來幫助解讀課文;而閱讀能力好的學生也需要剔除無關信息的幹擾,這樣便導致其信息加工時間的延長,降低理解效率。因此,從廣義的角度而言,所有的背景知識雖然或有利於擴大學生知識麵,或能激發學習興趣,是有一定好處的,但在有限的課時中,背景知識作用的最大化是值得思考的。如果再從與閱讀理解的關係而言,與課文信息無關的內容應該盡量不要引入課堂,因為會抑製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