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導入技能(3)(3 / 3)

(四)診斷起點

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理論,他認為,學生有兩種不同的發展水平:實際的發展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實際的發展水平是指學生當前的智力水平和解決當前具體問題的能力。潛在的發展水平是指學生在老師或同伴的幫助下能夠達到的能力水平或取得的成就。而位於學生當前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一個區域就是最近發展區。他還認為,教學如果是處於最近發展區內,在老師或更有能力的同學提供的適當挑戰和幫助下,學生就能獲得發展。要確保教學是處在最近發展區,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真切了解學生的當前能力現狀和發展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教學診斷能力不斷診斷學生的現有發展需要和水平,並根據學生的當前微觀的學習起點和變化,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靈活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真正促進學生知情意的發展。因此,在導入階段確切診斷學生學習本課教學內容的學習起點是非常重要的。下麵我們來觀看教師在導入階段對學生學習起點的診斷課例。

【例1-10】師:我記得一位名人說過,“讀書是一種冒險”。這是就書的內容而言的,是否恰當,另當別論。但剛剛學過《前方》這篇課文的閱讀經曆告訴我們,讀書,對我們來說常常是一種挑戰,考驗著我們的耐心、意誌和求索的堅持。今天要學的《今生今世的證據》,將再一次挑戰我們的讀書勇氣。在課前,我請同學們自己先閱讀這篇課文,努力形成自己的理解。你們讀過了嗎?(學生答“讀過了”)讀懂了嗎?(學生沉默)大家不要緊張。其實,不要說你們,就是我,盡管讀過幾遍,也對自己的理解不是很有把握。我們還是隨便聊聊吧,讀這種作品,很難說誰的理解就完全正確,更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就算是交流讀書心得,大家談談自己理解,可好?A同學,你的閱讀麵比較廣,你先來談談?

生A:說實話,我讀不大懂,搞不清這篇作品到底說的什麼;從作品字麵看,好像是說要珍惜往昔的生活的,但看課文的編排,又把它放在“月是故鄉明”這個人文主題裏。這兩樣內容我很難把它們擰到一起,總之是稀裏糊塗的。

師:這不奇怪,我讀書也常常有這樣的情形,有些文章,往往是聽了人家的理解之後受到啟發,才慢慢讀懂的。你看平時發言積極的同學今天都低著頭,情況大概跟你差不多。但我想還是應該有自認為是讀懂了的同學。下麵,誰再說說?

生B:這篇散文,講的是故鄉對一個人生命的意義。作者認為當故鄉在一個人的記憶中不再存在時,他的生命也就是曆史,就會成為一片虛空,沒有了根,沒有了歸宿,也就沒有了通向未來的方向。

師:你是讀了課文獲得的印象的呢,還是參考了別的書籍的說法獲得這個印象的?

生B:我先讀課文,讀不懂,我就去看教學參考書,覺得它的說法有道理,就再去讀課文,這才理解了課文。

師:不要緊,讀不懂課文,看看參考書再來讀課文,這是常有的事。我們做老師的也要看參考書的。隻是參考書僅僅是參考,我們還應該有自己的理解。

還有誰願意談談?

生C:我覺得,如果不考慮書頁邊上“月是故鄉明”的人文主題,我覺得大致讀懂了課文,但一聯係“月是故鄉明”,跟A同學一樣,就給攪糊塗了——師:我打斷一下,你先別考慮書頁邊上的話,那是課文編者加的。課文是作者寫的,你隻談對課文的理解。

生C:我覺得課文寫的是作者對人生的一種看法。在作者看來,世上萬物都會消失,消失了以後那曾經存在的一切都像夢似的,使人們懷疑它存在過的真實性。這樣,作者就想到,已經存在過的一切就需要證明。我們經曆過的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的生活,我們的快樂、孤獨等等都應當成為我們存在的證據,這對我們今後的生活都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