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導入技能(4)(2 / 3)

下麵我們來看看幾則激活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課例。

【例1-11】師:同學們,我想你們曾不止一次參加郊遊、遠足、野外聚會,你們能說說自己當時的感受嗎?

生A:這樣的活動我們從小學時就有了。走出課堂,不再受功課的壓力,在曠野中自己做飯吃,做各種有趣的遊戲,非常輕鬆愉快,是平時在學校裏根本感受不到的。

師:你的感受主要在新鮮,還有點三味書屋的孩子們來到百草園那種味道。

還有嗎?

生B:可以呼吸大自然中新鮮的空氣,飽覽山水的美麗景色。登臨高山,遠眺大海,還有一種世界實在太大、自己太渺小的感覺。

(其他學生紛紛談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從略)

師:你們剛才都談得很好。把你們的感受概括起來,大致上有這樣三個方麵:一是卸了課業壓力的輕鬆感,二是在陌生野外活動的新鮮感,三是大自然會引發你產生一些思考。其實,前麵兩種感覺不一定就來自野外,隻要不上課不做作業,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搞活動就能得到。但第三個感覺隻能來自人和大自然的接觸。人處在寥廓曠遠的天地之間,人世的一切都退隱到腦後了,我們直接和天地對話了,從廣大的天地這個視野來感受自己的存在,心胸一下子變得開闊並且純淨起來了。所以,經常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不僅有利於身體健康,也有利於靈魂的純潔。古人喜歡登高望遠,喜歡到山水間聚會,不是沒有緣由的。

今天我們學的《蘭亭集序》,就有這方麵的內容。我們且看看王羲之到底想的是什麼。(《蘭亭集序》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課例1-11的教學起始階段,教師就請學生回憶郊遊、遠足等野外聚會活動的體驗。這樣的活動體驗多種多樣,有深有淺,教師通過概括整理,抽取出能夠和課文的寫作情境對接生活經驗:“世界實在太大,自己太渺小”和“我們直接和天地對話了,從廣大的天地這個視野來感受自己的存在”這樣的生活體驗。這種體驗,凡是參加過郊遊的學生都曾有過的,但是,這種體驗交錯在郊遊所獲得的各種感受之中,需要加以啟發才能從這些感受中提取並突顯出來,成為實現和課文寫作情境對接的條件。因此,上課的第一環節導入中,教師的主要工作便是喚起學生的郊遊體驗,然後從學生眾多的感受中加以導引和提煉,引出“經常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不僅有利於身體健康,也有利於靈魂的純潔。古人喜歡登高望遠,喜歡到山水間聚會,不是沒有緣由的”這種生活體驗,從而具備了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和體會作者寫作情境的基本條件,這樣教學就轉入第二個階段——進入課文解讀。

【例1-12】師:人們對文明的追求,對藝術的熱愛,有時會煥發出無限的熱情和渾身的力量。今天,在我們的“課前五分鍾聽說訓練”中,請同學們來描述一番你的父輩看戲、看電影的有關經曆或場麵,歡迎踴躍發言。

生1:我常聽我媽媽講她小時候看電影的事兒,那時候,沒電視,年輕人隻要聽說方圓一二十裏內有電影、有戲,就會像傳播“南京解放了”的消息一樣,很快把村子熱鬧得沸騰起來。於是“喊我”“一路兒”的聲音就在滿村子裏東奔西走。

師:好,“東奔西走”,生動極了。

生2:我媽媽講她年輕的時候,最愛跟著舅舅們跋山涉水看電影。尤其是半夜回家時,滿山路上、峽江中的火把交相輝映,蜿蜒遊動,簡直就是一條遊龍。

晚了找不到路回家的小孩子,也不要緊,就跟著火把走,火把就是路。岔道口那些道別的話,你一聽就知道自己是哪部分的,趕快跟上大部隊。看一次電影,光是這段經曆,就能讓人興奮好幾天,回味好一陣的。

師:很好。“遊龍”“火把路”“哪部分”“大部隊”,讓人曆曆在目。

生3:我爸爸上有兩個哥哥,下有兩個弟弟,他說在家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隊上一年一度的電影或戲班的到來,就更加鞏固了他的地位。他扛上兩條長板凳,早早地來到目的地,“一字兒”擺開,為父母兄弟的會師,開辟好一塊牢固的根據地……

師:(忍俊不禁)好!好!三個同學繪聲繪色,精彩紛呈,願很多人的練筆本中有這麼精彩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