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讀文)五指分開是分力,五指並攏成合力,合力大於分力;五個手指曲向掌心,又聚成了一種強大的向心力。我們班47名同學,若能緊密團結,服從班委會領導,就一定能在這次校運動會中奪魁!(全班嘩然)師:(笑著說)你的力學學得好,活學活用,比喻貼切生動,並且能聯係實際,很有一股子集體英雄主義!(笑聲四起)
……
師:現在讓我們變換一個角度:我們的手怎樣才能變得靈巧、能幹、會做?
生:需要五個手指互相配合,親密協作。
師:OK,事情要做好,五指配合少不了。那麼,請你們圍繞這個中心再動筆墨,繼續發表高見吧!(10分鍾後,幾個學生舉手,選一)生:(讀文)人類依靠雙手改造了自己,征服了自然。手之所以能幹會做,在於各個手指密切配合,協作工作。我在初中時,學過笛子。吹笛子,要有五指巧妙配合,不然,就會走音跑調。同樣,寫字、繡花、打字、微機操作、拔河等一切細活、粗活都要五指配合。
師:立論穩妥,材料與觀點統一。不過,議論還隻停留在手指上,似乎還有需要發揮的地方。
【例6-19】《執竿入城》一文的教學已近尾聲,進入對寓言啟示的解讀。
師: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分析、評論可以得出多種不同的正確結論。(拿出一個茶杯請學生觀察。第一次使茶杯的正麵對著學生,第二次使茶杯的側麵對著學生,第三次使茶杯的頂部對著學生,第四次使茶杯的底部對著學生。然後,教師在黑板上依次畫出了茶杯的正視、側視、俯視和仰視的平麵示意圖。)同學們看看,這四個示意圖哪個正確?
生:全正確。
師:對。這說明了,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它,盡管結果是不一樣的,但這些結果全是對的。這就告訴我們,對於一個事物,不能從某一角度、某一方麵草草一看,就輕易地作出結論,而要從不同的方麵、不同的角度進行全麵的觀察、分析、研究之後,再作結論。這樣得出的結論才有可能是科學的、正確的。
閱讀分析文章也是如此。我們要學會從不同的方麵、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一個人物、一個事件、一個場麵,去分析研究一個句子、一個段落、一篇文章。
這樣閱讀分析,這樣思考問題,有利於避免片麵性,有利於全麵地理解文章。
現在,我們來看看《執竿入城》,這則笑話雖然很短,但是如果從不同的方麵進行多角度的分析,也會得出多種正確的結論,使我們得到多方麵的教益。下麵,就請同學們從不同角度分析這則笑話,說說這則笑話說明了什麼。
(學生專注閱讀,凝神思考。)
生:我認為這則笑話諷刺了不動腦筋的思想懶漢。那個執竿入城的魯人,豎著拿竿進不去,橫著拿竿還進不去,他就沒有辦法了。這本來並不是什麼難題,隻要稍稍動腦筋想一想,便會想出辦法,而他卻沒有這樣做,可見他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思想懶漢。這則笑話就是諷刺這樣的思想懶漢。
生:我認為這則笑話教育人們不要盲從。當那個魯人手拿長竿進不去城毫無辦法的時候,那個老人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讓他把長竹竿從中間截成兩段,他毫不遲疑地照辦了。其實,老人的方法並不好。這樣,進城的問題倒是解決了,可是卻把竹竿毀壞了。魯人對老人出的主意,不分析,不研究,完全照辦,這種不動腦筋、盲從他人的做法,是不正確的。
生:我覺得這篇課文諷刺了那些自作聰明的人。當那個魯人豎舉竿、橫舉竿都進不去城的時候,那個老人走過來說:‘我不是聖人,隻是經曆的事情多,你為什麼不用鋸把竹竿從中間截斷走進城去呢?’從這個老人的話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自認為見多識廣。然而,他給魯人出的主意實在愚蠢。一個愚蠢的人,還自稱見多識廣,這是對自作聰明的人的極大的諷刺。
生:我覺得我們一方麵要看到老人自作聰明的不良表現,另一方麵我們還要看到老人樂於助人的好品質、好作風。這個老人讓魯人把竹竿鋸成兩段,這個辦法不高明,這是他的水平所限。他的水平隻有這麼高,毫無辦法。但是,他的態度是好的,是他看到魯人拿著長竿進不去城的時候,主動過來幫助魯人出主意、想辦法的。他這種樂於助人的精神值得肯定。
師:上麵四位同學的分析言之有理。不過他們的發言都是從魯人或老人這兩個角度說的。大家想想看,分析本文,還能從什麼角度進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