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以為分析這篇課文還可以從事件的角度進行。這件事說明,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堅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廢。那個魯人,豎舉竿進不去城,橫舉竿也進不去城,於是他就沒有辦法了。如果,他再換一種方式試一試呢?比如說把長竹竿與地麵平行、與城門垂直不就進去了嗎?可見這則笑話告訴我們做事情要有堅持到底的精神。
生:我也從事件的角度進行分析。我認為這則笑話告訴人們,隻要千方百計想辦法什麼事情都可以做成;但是想出的辦法不一定都是好的,要善於從中選擇最好的辦法。那魯人用豎舉竹竿的辦法和橫舉竹竿的辦法,都不能解決進城的問題;那老人提出用鋸斷竹竿的辦法,這就解決了進城的問題。從進城這一目的來說,老人的辦法達到了目的。但是,從運送竹竿的角度來說,老人的辦法卻沒有完成任務,因為把長竹竿損壞了。看來,老人出的主意是一種辦法,但不是好辦法。這則笑話告訴我們:第一,遇到問題,隻要千方百計總能想出辦法;第二,要善於選擇運用最好的辦法。
生:我想,還可以從竹竿的角度進行分析。那竹竿,豎起平一條豎線;橫過來,是一條橫線;如果使它與地麵平行、與城門垂直,這時麵對竹竿的頂端看竹竿就變成了一個圓點。當竹竿形成的豎線高於城門時,進不去城;當竹竿形成的橫線寬於城門時,也進不去城;當竹竿形成一個圓點時,那城門再小也可以進去了。這就告訴人們:對於一個事物,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他。這樣才能全麵地認識事物。這也是這則笑話給人們的啟示。
師:非常不錯。同學們換了不同角度,對這則寓言又有了許多新的啟示。
可見,對一個事物,從不同方麵、不同角度進行分析,這種多角度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一種。學會這種思維方式,有利於全麵地認識事物,有利於發現人們尚未發現的東西,有利於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希望同學們好好學習並力求掌握這種思維方式。
例6-18中的教師進行“多角度立意”的作文教學,例6-19中的教師引導學生對寓言的啟示作多元解讀,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有一些共同的規律。
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在學習時發散思維的重要性。兩位教師都不是一開始就進行發散思維的引導,而是以具體可感的形象作比,引發學生對“新意”的興趣和追求,認識的發散思維在學習中的重要意義。
其次,選擇好發散點。語文教學的內容具有豐富性和不確定性,尤其是閱讀教學中的課文隻是學習的例子,但這個例子不是一個單純的例子,而是一個複雜的包含方方麵麵的知識的例子,通過這個例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說明不同的道理,因此,在語文教學要開展發散思維活動,就必須選好發散點,抓住一點進行有一定角度的發散,否則就會變成漫無邊際、毫無目的的漫遊。例6-18中選擇了“多角度立意”,例6-19中選擇“多角度解讀寓言啟示”,都是很好的發散點。
再次,提供一定的發散材料。由於學生各方麵積累有限,如果僅就課文學習課文,是難以形成發散的。這就需要給學生提供賴以發散的啟發材料。例6-18中教師提供的達·芬奇老師的畫蛋體會和蘇軾詠廬山詩,例6-19中的教師提供的茶杯的正視、側視、俯視和仰視的觀察圖,都是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發散思維的啟迪材料,為學生呈現了多層次、多角度地發散思維的範例。
最後,指引發散的路子。有了學習材料,有的學生不一定就能自動產生發散性學習,還需要教師作進一步的指引,讓學生體會到發散學習的路子,然後才逐漸學會發散學習。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在團體學習中,很容易受前麵同學學習方式的影響,當幾個學生沿著一個方向思維時,教師要注意適時引導學生變換思維的角度。例6-19中,當學生的發言都是從魯人或老人這兩個角度說的,到了一定程度後,教師及時啟發學生變換角度:“大家想想看,分析本文,還能從什麼角度進行呢?”通過教師及時引導,學生馬上變換角度進行思考,促進學生對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廣度。
發散引導,可以啟發學生運用不同的知識、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去解決遇到的問題,幫助學生學會用變化的觀點看待客觀事物,不斷地想出新措施,以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和廣闊性,從而達到培養創造能力的高級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