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在教學中怎樣進行反思引導呢?從一些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案例中,我們可以概括出一些有效的途徑。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這是閱讀教學的基礎,所有語文教師都在竭盡全力做好這方麵的教學活動。其次,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閱讀理解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滿足於引導學生思考、理解文章內容,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體驗自己的思考過程。我們知道,閱讀認知活動是一種內在的思維過程,學生往往不注意感知、分析其活動過程,而教師引導學生把自己的認知活動過程揭示出來,使內在的活動變為外顯的表象。這對於培養學生對認知過程的自我意識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不少語文教師也注意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但這思考側重於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而且多是在師生一問一答過程中進行,雖然學生最終理解了文章內容,但學生的思維過程是斷斷續續的,而且是在無意識之中進行的。
這時,如果教師不注意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其思維過程,學生對思維過程的自我意識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的思維過程,對培養學生的元認知,對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再次,教師要引導學生自我監控其閱讀認知過程。認識自己的認知活動是手段,不是目的,元認知的核心是能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進行監控和調節。監控就是檢查閱讀認知活動開展是否順暢,是否有效,是否出現障礙;調控就是在閱讀認知活動發生障礙、效率不高時及時加以修正和調整。學生閱讀文章難免會出現理解錯誤的現象,而意識到理解錯誤,並且掌握糾正措施,正是學生從不知到一知半解,最後達到正確完整的理解的發展過程。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注意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文章的內容,而且要注意教給學生正確理解文章的認知策略,發展學生對閱讀認知過程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製,使學生成為積極的讀者。這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四、反饋與引導技能靈活運用
前麵我們分別介紹了各種反饋與引導的教學例子。需要注意的:一是反饋與引導是相輔相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如前所述,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或要求學生開展某一項學習活動,如果學習內容稍高於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那麼,學生回答問題或進行學習往往會有對有誤,這需要教師及時給予反饋,讓學生明白哪些學習活動是正確的,哪些學習活動是錯誤的,為什麼;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順勢加以引導,幫助學生從錯誤的學習中走向正確的學習,促使學生把簡單的學習活動發展為豐富而深刻的學習活動。二是反饋與引導的類型是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靈活運用的。任何方法的運用都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則,也沒有最佳的效果,隻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反應靈活運用合適的反饋與引導類型,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們來看看下麵的教學課例是怎樣根據學生的學習反應來進行教學反饋與引導的。
【例6-21】師:現在請大家自由地讀一下這三節。如果把這三節劃分成三個小的景點,你最喜歡哪個景點?用你自己的話給大家描述一下。在描述的過程中可加入自己的想象,用美的語言進行藝術加工。大家自由地讀,讀完後開始選點,然後進行加工。可以動筆寫一寫,構思的詞、角度等,都可以寫寫。(學生讀和寫)選第一個點的同學,請舉手。
生:我認為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投下金色的光、金色的影子。
夕陽餘暉的光芒照射下的景象一定很美,這樣景象下的水波和倒影也一定會引起作者無限的遐想。
師:你用的是一種評論性,而不是描述性的語言。
生:我覺得這段寫景,實景有金柳、夕陽以及新娘、波光。這樣,在波光中倒映成豔影,引起作者昔日在這個地方漫步時的感情。我覺得他是觸情生景。因為他再一次到了康橋,引起對昔日的回想。由於又要離開康橋,他離愁別緒的心情引起了他對昔日那種美好時光的回憶,能反映出作者他當時憂愁又無奈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