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反饋與引導要及時準確
所謂及時,是指教師在學生需要反饋和引導的最佳時機給予相應的反饋與引導,即如古人所說的在學生處於“心憤口悱”的情況下,教師啟而發之,可以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否則,反饋與啟發太早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和想象,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太晚又會使有些學生誤入歧途。大量的教育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及時得到反饋,即讓他們及時知道學習的結果,能明顯地激發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能及時給予適當的引導有利於促使學生向更高水平發展。所謂準確,就是指教師發出的反饋與引導信息和學生接受到的反饋與引導信息在意義的認知理解上一致。課堂教學實踐表明,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
由於教師和學生的原有知識經驗等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師生對反饋和引導信息的理解也就存在著差異,這需要教師傳遞信息時要從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出發,做到表述清晰易懂,切忌模糊籠統。
4.反饋與引導要恰如其分
這是要求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因勢利導的反饋與引導。
從教學發展的過程來看,在教學開始階段,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有關新舊知識聯係的反饋與引導;在教學的發展階段,教師可以給學生不斷提供有關學習進步方麵的反饋與引導;在教學的結束階段,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有關學習結果達到什麼標準的反饋與引導。從教學的任務來看,對於有關知識與能力方麵的教學任務,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學習結果正確與否的反饋與引導;對於有關過程與方法方麵的教學任務,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學習策略運用和思維發展是否有效的反饋與引導;對於有關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任務,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情感反應是否合理的反饋與引導。從學生的個性特點來看,對於學習優秀、自信心強的學生,教師要給予更富於挑戰性的反饋與引導;對於學習落後、缺乏自信心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鼓勵性的反饋和建議性的引導;對於習慣於勤學而方法欠缺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有關思路和學習策略方麵的反饋與引導。總之,教師應根據教學任務、學生特點、具體情境進行有的放矢的反饋和引導,使所有學生都能從中受益。
5.反饋與引導要形式多樣
如前所述,由於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教學情境的複雜性、學生個性的差異性,反饋與引導的方式同樣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而靈活多樣。從形式看,有言語的和非言語的(體態語)反饋與引導;從內容看,有知識經驗性的反饋與引導,有方法策略性的反饋與引導,還有情感鼓勵性的反饋與引導;從形成看,有預設的反饋與引導,也有動態生成的反饋與引導。所有這些,都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任務、學習情境和學生個性特點選擇恰當的反饋與引導。而簡單劃一的反饋與引導,與複雜多樣的教學是不相匹配的,不能夠真正滿足教學活動的實際需要。
6.反饋與引導要多方互動
教學不是彼此孤立的教或學的活動,也不是簡單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而是一種在團體中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團體學習活動。課堂教學的反饋與引導,不僅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要注意發揮學生之間甚至環境之間的反饋與引導作用。某一學生的發言可以對其他學生形成反饋和引導的作用,師生共同營造的學習環境、所使用的學習材料也可以對學習活動形成反饋或導向作用。學生要從教師那裏獲得自己有關學習行為及其效果的反饋,並根據教師的反饋與引導信息,對自己的學習活動形成反思總結,並及時修正與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及方式,使自己在教學中處在一種正常而積極的狀態。學生同時也從其他同學那裏獲得反饋信息。而教師也從學生的學習反應中獲得對自己教學的反饋信息,並據此對自己的整個教學活動狀態作出分析與判斷,必要時進行修正和調整。課堂教學隻有形成多方互動的反饋信息流動,才能有效地順暢地發展。
(二)課堂教學反饋與引導設計的方法
課堂教學的反饋與引導設計是教學設計的一個組成部分,其設計的主要程序如下:
1.鑽研教材,了解學生
這要求教師全麵而深入地研究教材,理出教材的難點和重點;了解學生的實際,了解學生學習該內容可能出現的知識與能力的欠缺、思維與心理的障礙。
2.創設問題情境
這要求教師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和學生存在的學習困難創設問題情境,準備相應的學習活動。
3.適時反饋,相機誘導
適時反饋是要求教師就學生的每一個學習表現及時給予反饋。適時點撥是指抓緊機遇,及時點撥;相機誘導是要求教師尋找契機,進行引導。在引導中組織討論交流,解開迷惘,排除故障,化難為易,撥疑為悟,理解消化學習內容,從而促使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思維,實現教學的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