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反饋與引導技能(9)(2 / 3)

4.反思總結,深化提高

這是要求教師通過反饋與引導的教學過程後,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理解學習內容,最後指導學生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總結其中所包含的規律性知識,以便轉移到下一個學習環節。

六、反饋與引導技能評價

運用表6-1評價課堂教學反饋與引導的教學效果。

【微格訓練】

一、反饋與引導案例分析:仔細閱讀下麵的講授課例,分析其優缺點。

例1:《珍珠鳥》教學實錄片段

師:誰能用最簡潔的話概括一下,這篇文章給我們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生:講“我”養了一隻鳥的故事。

師:誰能再補充一下?

生:“我”喂養了一對珍珠鳥,它們有了雛兒,這隻珍珠鳥由害怕“我”到親近“我”的過程。

師:是啊,作者花費了大量的筆墨,用十分細膩的筆觸為我們描寫了一隻可愛的小鳥,現在請你們自由朗讀課文,勾畫出其中你最喜歡的句子,美美地讀一讀。並用“我喜歡是因為……”的句式來說一句話。

例2:《斑羚飛渡》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師:作者寫這篇小說是什麼目的呢?……(一時沒人回答,可能不理解其目的)他肯定是提倡,或者讚揚一種什麼精神。

生:讚揚舍己為人的精神、大公無私的精神。……不對,是“舍己為羊”的精神。(笑)……我認為是讚揚在生死存亡關頭勇於獻身的精神……師:其實課文中有作者提示,看誰先找到。

生:它們心甘情願用生命為下一代開辟一條生存的道路。我更沒想到,老斑羚們會那麼從容地走向死亡。

師:這隻是讀課文原文,不是回答以上問題。

生:讚揚“心甘情願用生命為下一代開辟一條生存的道路”的精神。讚揚在麵臨種群滅絕的關鍵時刻,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從容地走向死亡”的精神。

例3:《阿房宮賦》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師:其實我在讀這兩段的時候,發現有一個地方寫得並不好。大家注意這一段,“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這一段是形容秦的紛華奢侈的,但不是很恰當,他用的是誇張用法,但是,說柱子比農夫多,這勉強可以說是誇張,說椽比工女多,那算什麼誇張?一間屋子裏可是有許多椽呀!最可笑的是作者居然說欄檻比城郭多!

既然覺得他寫得不好,我就想改一改,我讀一讀,大家聽我改得好不好。

生:(部分)不好。

師:我還沒改啊,怎麼就說我改得不好?別忘了,長江後浪推前浪——生:(齊聲)一浪更比一浪強!(大家笑)

師:認真聽了——使負棟之柱,多於行道之樹木;架梁之椽,多於水中之魚蝦;釘頭磷磷,多於原野之閑草;瓦縫參差,多於田間之犁隙;直欄橫檻,多於山林之小徑,管弦嘔啞,多於暮春之鳥語。(邊讀邊解釋)我改得不錯吧?(眾笑)能不能代替原文?這個問題有難度,我要考考大家。

生:我覺得不能換,原文中用的是與人有關的,你這樣換了以後不夠人文。

師:不夠人文?我聽不懂你的話啊。

(生議論,過了一會兒)

生:我覺得不能換,因為作者在這兒寫到了農夫啊,工女啊,有一種感歎在裏麵,就是說這些人都挺可憐的,形成了一種對比。

師:有些讚同你的意見,有沒有補充的?

生:不能換!作者這裏用農夫、工女、粟粒、帛縷、城郭作比較,實際上突出了秦朝建阿房宮對百姓造成的災難。特別寫得好的是最後一句,“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與後麵的“不敢言而敢怒”照應,說明百姓受欺壓不敢聲張,反映出秦的殘暴。(生紛紛點頭)

生:(補充,意思類似)

師:大家真不錯,剛才這三個同學說的大致是一個意思,我改的仍然用誇張手法突出了秦的紛奢,但是原作與我改的相比暗含了一層意思,就是說秦的奢華是建立在對這些農夫工女們的剝削上的,一句話,是建立在對人民的壓榨之上的。我也覺得最後一句話寫得好,百姓沒有言論自由,萬馬齊喑,隻剩下一片弦歌之聲,焉能不亡?

例4:《藥》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師:大家通過閱讀這篇小說,覺得這是一幕悲劇,還是喜劇?(本來想問:

“魯迅的主要目的是想揭示什麼?”但是,師覺得,那樣問,似乎太直奔主題,學生也不容易理解和把握,所以,師就從悲劇、喜劇的角度去發問。)生:自然是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