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反饋與引導技能(9)(3 / 3)

師(追問):是誰的悲劇呢?

生:是華老栓這樣的人的。

生(補充):華老栓這樣的群眾太愚昧、麻木。

師:哦,是愚昧、麻木者的悲劇。

生:應當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者的注意。

師:你大概讀過與魯迅有關的書吧?

生(點點頭):初中學《孔乙己》的時候,老師這樣講過,魯迅的大部分小說大體都能如此去理解。

師:你說的對,而且本篇就可如此解讀。

生:也是揭示夏瑜這樣的革命者的悲劇。

師(提示):具體說。

生:夏瑜是為了解救華老栓這樣的下層群眾而死的,可是他們卻把他的血給吃了。

師:這不正是“得其所哉”嗎?夏瑜革命,是為了華老栓這樣的群眾,而群眾吃了他的血治病,他的血不恰好為人民而流嗎?夏瑜應當高興才對,怎麼能是夏瑜的悲劇呢?

生:不能那樣理解,夏瑜流血並不是為了讓華老栓去吃他的血,而是為了推翻一個舊製度,建設一個新國家,讓華老栓們過上好日子。不是讓他們去吃他的血。

師:你認為,華老栓知道夏瑜的血是為他們而流的嗎?知道夏瑜們革命的這種意義嗎?

生:當然不知道。因為華老栓不知道,所以他才讓兒子吃夏瑜的血。

師:大膽想象一下,如果夏瑜地下有知,知道華老栓們把他的血吃了,高興不高興?

生:當然不高興。

師:吃了革命者的血後,病治好了嗎?

生:沒有。

師:夏瑜建設新國家、建設民主社會的革命目的實現了嗎?

生:也沒有。

師:原因是什麼呢?

生:大概也因為群眾不了解他們,沒有讓群眾一同參與。

師:所以,請一個同學總結一下,這小說總體上寫的是哪兩種人的悲劇。

生:首先是夏瑜這樣的革命者、先驅者的悲劇。(師插話:“是先驅者的悲劇。”)同時又是華老栓們的悲劇。(師插話:“是麻木者的悲劇。”)是雙重悲劇。

(師插話:“非常好!”)夏瑜們沒有啟發群眾參與,導致革命沒有真正成功,是悲劇。華老栓等愚昧麻木的群眾卻吃了革命者的血,不知道革命者的血為他們而流,又是悲劇。

師:他總結得非常精彩。可以換句話說,“先驅者”是醒著的人,“麻木者”是睡著的人,所以,這是醒著和睡著的雙重悲劇。此情此景,可以說是“國家疾未治,群眾病未醫”。這就是魯迅筆下當時中國的現實。(板書:醒者悲劇,睡者悲劇,國疾未治,眾疾未醫,雙重悲劇)

二、反饋與引導微格模擬訓練:從下麵各題中選擇一題,進行反饋與引導設計,然後在微格教室中進行模擬練習,分析其中的效果。

1.

【教學情境】

(《安塞腰鼓》的課堂教學)師:文章又是通過哪些具體描寫突出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撞擊,根據你對陝北的認識談談你的理解,也可引用原文說明。

生:老師,他們住的是窯洞,經濟落後,想通過敲鼓發泄不滿……(全班學生哄笑)

【問題】麵對這一情境,請你為那位教師設想接下來將怎樣對學生進行反饋與引導?

2.

【教學情境】

魯迅《故鄉》的課堂教學:在分析閏土窮困潦倒、食不果腹的原因時,一個學生說:主要根源在閏土自身,西瓜那麼貴,閏土為什麼不多種些西瓜拿去賣?他要是頭腦靈活,多種經營,是可以勞動致富的。

【問題】麵對這一情境,請你為那位教師設想接下來將怎樣對學生進行反饋與引導?

3.

【教學情境】

這是《藤野先生》的教學片斷。教師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然後問學生閱讀後有什麼感受。

學生(憤慨地說):媽的,小日本!敢說我們中國人是低能兒!(部分學生附和)

【問題】麵對這一情境,請你為那位教師設想接下來將怎樣對學生進行反饋與引導?

4.

【教學情境】

這是《論語十則》教學片斷,教師要求學生分小組學習,提出不懂的問題,請組員幫解決;如果小組解決不了的,請小組長記下來,再在全班討論。下麵是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

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老師,“仁”是什麼意思?

【問題】麵對這一情境,請你為那位教師設想接下來將怎樣對學生進行反饋與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