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應變技能(2)(1 / 3)

例如,一位教師上公開課,給學生講識字規律時說:“古人就是聰明,他們掌握了造字的規律,凡是和樹有關的字,都有一個‘木’字。”講到這裏,一位男生高高地舉起了手,要求發言,但老師就是不給他機會,繼續自己的講課,而這位學生的手也一直舉著,眾目睽睽之下,那位教師終於招架不住,帶著一些惱怒說:

“××同學,你有什麼話就說吧。”那個男生站起來說:“老師,你說錯了,有個字和樹有關就沒有‘木’字。”學生在公開課上當著這麼多來自其他學校的老師的麵反駁自己的老師,教師感到沒有麵子,怒火湧起,居然口不擇言地說:“你如果寫出這個字來,我當著大家的麵,一口把它吃掉!”那位男生跑到講台上,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大大的“葉”字。那位教師的臉刷一下紅了,接下來的課效果如何就不言而喻了。其實,葉的繁體就帶“木”字,因教師缺乏心平氣和的心態,情急之下屏蔽了自己的有效思維,不能靈活應變,簡單粗暴地維護自己的權威,才導致那令人難堪的一幕,這真是一葉障目了。

又如,一位教師正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有位學生突然問道:“老師,文章中‘不刊之論’是什麼意思啊?”教師遲疑一會,隨口說:“‘不刊之論’就是不能刊登的言論的意思。”這時有位學生翻詞典,說:“老師,不對啊!詞典說是‘不能改動的言論’呢。”教師有些尷尬了,但又拉不下麵子,就說:“我當然知道了,我隻是故意說錯,考考你們能不能辨別正誤。某某同學表現好,不懂就翻詞典,不要什麼都去問老師。”可是,提問的學生還是不買賬,小聲嘟噥:“錯就錯嘛,一講錯了就說是故意考我們的,唉!可不可能呀?當我們是三歲小孩。”表麵看來,是那位教師缺乏雅量,但實際卻反映了我們文化背景的弱點。這種文化始終貫穿著這樣一種思想:課本上的準沒錯,為人師者也沒錯。這種觀念固化了老師的思維,久而久之,老師也就無法承受來自學生的挑戰,更不能承認自己教學出差錯了。

其實,教師在日複一日的教學中,偶爾出錯是難免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出差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板書差錯。課堂教學免不了要板書,而且還要講求板書藝術,避免板書失誤。然而,現實教學中,教師有時會出現板書失誤,錯寫、漏寫板書。錯寫的如執筆忘字而寫了錯別字,漏寫的則有漏字、漏詞、漏句等。對板書的失誤,如果教師自己及時發現了,可以不中斷講述,自己順手擦掉,改寫上正確的內容;如果教師未發現,學生發現並出現一些反應,教師就要了解原因,找出錯誤,然後改正。

二是語言錯誤。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學信息的主要載體,沒有教學語言,就沒有課堂教學。要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必須做到教學語言準確無誤,進而提高教學語言藝術修養。然而,即使優秀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難以避免所有語言一點錯誤都沒有。因為單就口語而言,既有語音、用詞、語法的問題,又有表達、聽辨回答的問題;既有講述性口語,又有解說性口語,還有論辯性口語。而在一堂課上,教師的語言又可能涉及很多方麵,其中每一個方麵,都可能因為教師的疏忽而發生失誤,常見且較典型的有:語音錯誤和語意失當等。對口頭語言表達的失誤,教師首先應迅速向學生說明自己的失誤,然後將正確的說法告訴學生,並對正確的說法適當加以強調。

三是知識性錯誤。教師準備不周,知識麵窄,又喜歡信口開河,就有可能導致知識性錯誤。例如,有位教師講煉字,舉了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為例,卻將作者說成李白,課堂立即嘩然。教師應該盡可能避免教學中出現知識性錯誤,如果萬一出現,就應該坦然承認自己的失誤,分析錯誤的原因,並把正確的知識清楚無誤地重新講給學生。四是教學內容順序的失誤。這往往是課堂教學動態生成了新的教學內容,容不得教師仔細思考其內在的嚴密邏輯關係,教師一邊思考教學的新內容,一邊選擇新的教學內容展開教學,這時就有可能出現想到什麼教什麼,教學過後發現順序有所紊亂。對教學內容順序的失誤,教師要在向學生說明是失誤的前提下,按照內容原有的順序講述,並對失誤內容的前後順序加以理順。教師在教學中出現差錯沒什麼可怕,可怕的是教師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甚至蠻不講理,固執己見。發現錯誤,正視錯誤,改正錯誤,就是自我不斷完善,同樣獲得學生尊重,也保證教師從容地回歸到人性美這個自然法則之下去育人。

(三)學生理解失誤

這是學生在課堂教學初始階段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出現差錯。閱讀是讀者運用原有知識經驗去解釋作品所呈現的信息,由於學生生活的時代與某些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時代有較大的距離,學生以他們的生活經驗解讀那些作品時就有可能出現錯誤解釋的現象。例如,學習魯迅的《故鄉》,在分析閏土窮困潦倒、食不果腹的原因時,一個學生說:“主要根源在閏土自身,西瓜那麼貴,閏土為什麼不多種些西瓜拿去賣?他要是頭腦靈活,多種經營,是可以勞動致富的。”這是學生不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現狀,以現今的生活經驗解釋前人的生活現象,這時往往就會出現誤讀的現象。這時,教師就不可能還是一成不變地按照原先設計的教案進行教學,而是需要隨機應變,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引導學生正確解讀作品。下麵的教師麵臨學生不能理解教學內容時,靈活改變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很好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