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應變技能(2)(2 / 3)

又如,教師教魯迅的《故鄉》,在引導學生理解楊二嫂人物形象時,學生有如下發言:

【例7-1】生1:楊二嫂說:“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魯迅先生不是隻有一個叫許廣平的夫人嗎?(笑聲)

生2:那是楊二嫂胡說八道……

生:迅哥兒是書中的人物,不是魯迅。

生:迅哥兒是作者所塑造的藝術形象。

師:那麼“我”究竟是不是魯迅呢?

生:《故鄉》中的“我”,《社戲》中的“我”,還有一些魯迅作品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魯迅?如果不是,為什麼都很相似?

師:這問題提得很好。這位同學把許多課文聯係起來了,想得很廣。那麼你認為怎樣,我想先聽聽你的意見。

生:不是。

師:什麼理由?(生不能答。老師繼續啟發)你們知道魯迅寫的《孔乙己》嗎?

生:(齊)知道!

師:那裏麵的“我”是個酒店的小夥計。魯迅賣過酒嗎?

生:(齊)沒有!

師:所以這個“我”是作者在小說中所塑造的……生:(接話)藝術形象!

師:小說的情節是可以虛——

生:(接話)虛構的!

師:你們真聰明!所以我們看作品中的“我”是不是作者自己,隻要看看這作品的體裁是不是小說就行了。那麼,《故鄉》中的“我”是不是魯迅自己呢?

生:(齊)不是。

師:為什麼?

生:(齊)《故鄉》是一篇小說。

師:你們怎麼知道的?

生:《呐喊》是小說集,《故鄉》是從《呐喊》中選出來的一篇,當然是小說。

(笑)

師:你們看這位同學推理得多好!那麼《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我”呢?

生:是魯迅自己。

師:為什麼?

生:《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是回憶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

師:對。以後看作品中的“我”,會看了嗎?

生:(齊)會看了。

上麵的教學課例中,學生提出的疑惑是教師沒有預料到的。學生到學校學習,是因為對知識知之不多,出現疑問是很正常的事,教師的重要責任之一就是“解惑”,使學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越多。那位老師教學可貴之處在於,不是簡單把正確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去思考、尋找答案。當學生思路停滯時,教師提示思考的方向和材料,讓學生自己推導出正確的知識,進而總結其中的知識規律。

(四)學生提問突兀

這是學生提出教師無法解決的問題。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發現問題,教師應該感到高興。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清朝黃宗羲也說:“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不疑則不悟。”

對於學生所提的問題,大多數是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有些問題,教師有充分的思想、知識和方法的準備,能夠很好地作出回答。而有時學生提出的雖然也是針對教學內容的問題,但這個問題是教師事先難以預料、毫無準備、不太好回答的,並且是大多數學生想不到的問題。這一類問題提出後會在學生中產生一定的反響,引起學生們的爭論或造成教師的被動。教師麵臨這一情況,能否機智應變,反映了教師自身的學識和涵養。

一位教師上魯迅的《百草園》,講到作者對景物描寫的逼真形象時,一學生卻問:“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都好理解,描寫‘石井欄’時為什麼用‘光滑’一詞呢?”這一問使毫無思想準備的教師一時張口結舌,支吾半天,隻好不耐煩地說:“你要是少鑽些牛角尖,你的學習成績還會好些吧!”這位學生滿臉通紅、欲言不能,學習興趣全無。其實,學生的這一提問教師可啟發學生思考討論石井欄光滑的原因:小孩經常爬來爬去,因而連石井欄也變光滑了。從這一角度剛好可以引導學生明白:百草園是小孩們愛去的地方,是孩子們的“樂園”。而這位教師用挖苦學生來擺脫自己的窘境,對學生的影響是至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