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老師在教《木蘭詩》時,有學生提出疑惑:“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是假的,不說別的,古代的婦女不是裹腳的嗎,十二年總要洗腳吧,隻要一洗腳不就露餡了嗎?”老師愣了一下,靈機一動,說:“南北朝時期婦女是不纏腳的。”學生又追問:“那麼中國婦女什麼時候開始包小腳的?”這下可把教師問住了。於是,她抱歉地說:“這個問題我也說不準,等課後查閱資料後再告訴你吧!”課後,她翻閱資料,終於弄清婦女裹腳是南唐李後主開始的,從而給學生作了圓滿的答複。
語文學科的特點之一就是豐富性。內容上,它囊括了政治、經濟、文化、曆史、天文、地理;範圍上,它縱攬古今,橫牽中外。一個教師業務素質再過硬,也不可能什麼都知道,一個人的腦袋畢竟比不上幾十個人的腦袋,重要的是要抱著實事求是的科學的態度。所以遇到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會解答也是正常的,不能視之為難堪和恥辱,或者認為學生跟自己過不去,而采用搪塞的辦法,甚至欺騙學生。每一位教師都應該襟懷坦白,服從真理,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對這一類問題,教師應把它看做學生積極思考的好事。教師有時可采用反詰法,反問學生:“請說說你的看法。”“你是怎樣想的?”等等,這樣既可以澄清所問問題的實質,又可以贏得思考的時間,改變教師的被動局麵。
當學生提出的問題無法正麵準確回答,依據含糊時,可采用側答法,與學生一起商量、探討,用“是不是可以這樣來理解:……”“……這樣回答,你認為怎麼樣?”
等句式,使學生樂於接受。有時引導學生群策群力,在不知不覺中就解決了問題。如果還是一時不能解決的,可留等課後解決,切忌模棱兩可或妄下論斷。
(五)學生之間失和
這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出現了比較嚴重、影響到課堂教學順利開展的矛盾。課堂不僅是一個學習的場所,也是一個社會活動的場所,在班級這個小社會裏,大多數情況下,學生之間都是友好互助、和睦相處,但有時也免不了會有些矛盾,這些矛盾在成年人看來其實都是屬於雞毛蒜皮的小事,沒有涉及什麼重大原則性問題,但在青少年心目中卻可能是至關重要的,有經驗的教師會尊重學生,慎重處理,化解矛盾。
例如,有位教師到班裏上課,走進教室,發現南牆邊站著一名男生。教師問:“怎麼不坐在位子上?”男生低頭不語。另一位學生說:“他的同桌同學(一位平時很愛麵子的女生)不讓他進,兩個人不說話了。”
這時全班同學的目光都落在了教師身上,仿佛在說:看你有什麼高招兒!
怎麼辦?利用老師的權威下令,讓那女生站起來讓路?看她滿臉通紅、怒氣衝衝的樣子,未必肯服從。讓那男生站著?既顯得老師不負責任,也顯得老師沒有本事。動手去拉?情況有可能更糟。
教師抬手在空中輕輕地劃了一個圓圈,那位男生馬上領會了教師的意思,動身繞道北邊,從另兩位同學的身後——那行桌子的另一頭走進了自己的座位。接著,教師在黑板上寫了四個字:殊途同歸。並問:“同學們知道這個成語的意思嗎?”“知道,不同的道路,達到相同的目的。”這樣,教師平靜地過渡到上課的內容,全班同學(包括剛才鬧別扭的兩位)都隨即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課堂教學沒受絲毫影響,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下課後,教師把那兩位同學叫到辦公室,進行了應有的調解,使他們言歸於好。那位女生在後來在檢討中寫到:本來是自己的不對,但老師並沒有當場讓她難堪,而是巧妙地解決了問題,沒有影響大家的學習。同學們都很佩服。
教學是一門很有趣的、藝術性很強的工作,麵對課堂的偶發事件,教師一定要冷靜思考、隨機應變,一切從育人的角度出發,因勢利導,努力化不利為有利。
而絕不能意氣用事,粗暴蠻幹。
(六)學生行為失當
這是個別調皮的學生出現違反課堂紀律的問題行為,有意無意地幹擾課堂秩序。例_如,在教師講解過程中,借機故意發出偏差性應答或古怪的叫聲,以引起其他同學的哄笑,擾亂課堂教學秩序。一般來說,學生故意搗蛋的情況是比較少的,但一旦出現,卻會影響較大,而且“鬧事者”常被老師批評慣了,他們不怕老師發脾氣,搞不好往往把老師精心準備的一堂課攪得一塌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