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7-2】有位年青女教師教魯迅的《故鄉》,在分析到楊二嫂的形象時,教師提問道:“剛才我們分析了閏土的形象,下麵大家考慮一下,小說為什麼寫楊二嫂的形象?”一位男生舉手陰陽怪氣地說:“因為她是個女的。”說完他還得意地看了看同學,全班哄堂大笑,目光全都投向了女教師。女教師臉一沉,厲聲說:“嚴肅點,這是在上課。”那位提問的男生吐了吐舌頭,做了一個鬼臉。本來活潑的課堂頓時死氣沉沉。
這位男生的回答多少帶有點出風頭式挑釁的味道,又身為女教師,碰到這一“不測風雲”難免有點尷尬,但她這樣的處理,顯然沒有照顧到全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了課堂教學。其實這位老師如果采用“自製—冷靜—引導”的策略,先是自製,要冷靜,不要惱怒,再心平氣和地進行批評引導。除了必要的恰當的批評外,有時可采用化解法,用一兩句勸誡性的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就可以了;有時可采用冷卻法,用表情、眼神、手勢、體態等“無聲語言”,含蓄和間接地將有關信息暗示給學生,使之心領神會,自覺改正。
倘若在課堂教學中遇到個別學生的惡作劇,教師也不要把這看做人格受到汙辱而大發雷霆,甚至采取過激行為。教師如果怒不可遏,停止講課,對學生嚴加整治,就會造成師生情感的裂痕,有時還會造成師生對立。這既不利於維持當時課堂秩序,也不利於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這類事件,一定要用自製力約束自己,保持清靜的頭腦,妥善加以處理。這是教師內在力量的表現,而不是軟弱可欺的象征。
(七)教學環境失常
這是在課堂教學中由於教學環境突然發生失常變化而影響正常教學的現象。這類事件主要有三種:一是教學內部環境(教學條件)失常。這是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偶發事件,如正在使用的小黑板突然掉在地上,正在使用的錄放機突然發生故障等。二是教學外部環境失常。這是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偶發事件,如學校附近一家酒店開業慶典,突然鞭炮齊鳴,教室外麵突然電閃雷鳴下起大雨,突然有人闖進教室,一隻小鳥突然飛進教室裏等等。教室外麵突然吵吵嚷嚷等。三是突發意外事故,如學生突然生病等。這些情況的發生,無疑會分散或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幹擾正常的教學秩序。
一位教師走進教室準備上課時,發現班級安靜得反常,抬頭一看,教室的黑板被人打壞了,毛玻璃黑板的碎片撒滿了講台,同學們麵麵相覷,不知所措。教師先是一愣,接著蹲下一聲不響地將碎玻璃拾起來裝進簸箕,教室裏鴉雀無聲。
兩分鍾後,教師清了清嗓子:“黑板也許是哪個同學走路太快,不小心撞壞的,他原先沒想到會出現這樣的後果,當時他肯定嚇壞了。可無論如何,他應該勇敢地站出來承認錯誤,我們全班同學會原諒他的……”一會兒,一位同學主動來找教師承認錯誤,黑板確實是不小心撞壞的,並請求教師對家長保密,願用自己的壓歲錢賠黑板。下午他果真把錢交到了總務處。以後班上不管出了什麼事,同學們都能妥善處理。
遇到這一類的偶發事件,教師要巧妙設計,排除幹擾。通常是暫停上課,先穩定學生情緒,然後隨機應變,盡快處理。可以通過巧妙的提示和提問等,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原來的教學內容上來,引起學生的追憶;或把偶發事件作為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環保教育等的契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四、應變技能的養成與靈活運用
(一)應變技能的養成
課堂教學麵對的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個性的學生,教學過程又充滿著靈動,教師的應變技能越高,駕馭課堂教學越得心應手。但應變技能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獲得的,它是教師在平時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反思,逐漸形成和提高的。其中以下幾個方麵對教師養成高超的應變技能起著重要作用。
1.廣博深厚的知識
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語文教材的內容涉及廣泛。教師要很好地駕馭課堂教學,必須具有豐富深厚的學科知識。正如俗話所說的,“居高才能臨下”,“打鐵要靠自身硬”。在教學活動中,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判斷學生說法的正誤,並作出恰當的引導或正確解釋,沒有廣博的知識是不行的。隻有學生所提的問題都在教師的知識範圍之內,教師才能迅速作出判斷並應對自如。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自己還弄不清楚,甚至一無所知,那就根本談不上機智應變。因此,平時注意積累廣博深厚的知識,課前深入鑽研教材,在課堂上才能運用自如、左右逢源、遊刃有餘。